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请把“拳”字还给武术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请把“拳”字还给武术
文章插图
“太极拳要不要讲技击功能” , 一直是武术界争论的问题 。 几十年来 , 主张淡化太极拳技击功能 , 甚至放弃其技击功能的人不在少数 。 这种观点和主张甚至是当时位居上峰的主流 , 左右了太极拳发展的方向 。
五十年代 , 在解放初期特殊的情况下 , 社会经过了长年的战乱 , 人心思定 , 以及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下 , 人们片面地将武术的攻防技击功能 , 视为一种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加以排斥制止 。 整个武术不讲技击 , 太极拳自然也不能再提技击 。 那一个时代出版的武术书籍 , 都不谈技击 。 国家推广的武术套路也都只讲动作 , 不讲技击 。 谁要是讲技击 , 谁就会受到批评 , 这是一段人所共知的历史 。 改革开放以来 , 人们对武术的技击功能开始有了正确的思考和评价 , 在这以后的武术出版物 , 也重新恢复了对武术技击的研究和介绍 。
然而 , 一些人却继续坚持着太极拳只讲养生、不要讲攻防技击功能的观点 , 而这种观点 , 会把太极拳运动引向错误的方向 。 所以 , 不能不提出来讨论 。
《中华武术》2011年第1期 , 有位林永江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 林先生在《读(何为太极拳)》文中说:“在当今太极拳大行其道的同时 , 太极拳推手为什么乏人问津 , 热不起来?”他认为“因为现代社会治安加强 , 人身攻防并非正常生活手段 , 而为了享受现代生活 , 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 。 为了追求健康 , 在太极拳成为人们宠儿的同时 , 太极拳推手却成为了弃儿 。 可谓势所必至 , 理所当然 。 推手的弱化 , 同时说明了太极拳攻防搏击功能的弱化 。 尽管攻防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能 , 当它失去用武之地时 , 再强调也是没有用的 。 ”林先生由此结论说:“太极拳既已淡化技击功能 , 在学习中继续保持和强调攻防含义有什么意义?”
林先生的观点是以偏概全 , 只看到了太极拳发展中的一些表面现象 , 没有透过表象去分析事物的实质 。 没有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只从社会治安、享受生活的角度看待攻防功能 , 而没有从武术本质、从文化去看待攻防功能 。 他列举的理由似是而非 , 是表面的、片面的 , 所得的结论当然是错的 。
为了证明林先生观点错误 , 我先举摔跤的例子来说明(编者:从下文的描述看 , 此处说的“摔跤” , 似应是“相扑”) 。 摔跤从现象看 , 两个胖胖的人 , 扭打在一起 , 这种项目有什么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 , 人们减肥唯恐不及 , 还会吃得这样胖胖的吗?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上街?社会治安能允许这样扭打吗?很会享受生活的现代人们干吗要这样吃劲费力地较劲?种种理由 , 按林先生的逻辑 , 摔跤这种项目早就可以取消了 。 或者可以根据现代人的需要发展改造 , 改造得既能养生又可娱乐的 , 像交谊舞一样东西 。 但是 , 摔跤如果经过这么“改造发展” , 摔跤的名称也就名存实亡了 , 其名称也许要改为“摔跤交谊舞”才名实相符 。
摔跤之所以没有被淘汰 , 因为它是一种传统武术 , 是一种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就是这样 , 必须保持它的原始面貌 。 如果按林先生的观点 , 不仅是摔跤 , 像柔道、射箭、标枪、铁饼、枪术、刀术、剑术等许多项目都要淘汰 , 或者改造 , 因为 , 现代生活中谁还在使用枪刀弓剑等那些东西?治安社会怎么能允许摔跤打架?显然 , 林先生列举的理由是立不住脚的 。 再举一例 , 北京的古城墙拆了有多么可惜 , 现在是悔之不及 。 当年全国不少地方也都如此 , 正是“势所必至 , 理所当然” 。
而现在不少地方又一个劲地造起新的城墙来 , 搞假古董来发展旅游 , 这也是“势所必至 , 理所当然”?当初的人们认为北京的城墙已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 , “无用武之地” , 而且影响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 对现代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 似乎有许许多多充分的理由决定非拆不可 。 城墙在一些决策者的眼中只是一堆砖土 , 没有把它当作是物质文化来看待 , 以至铸成大错 。 当年梁思成教授反对拆 , 他主张保持北京城墙是保持一种文化 , 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 但他是少数 , 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 北京城墙的摧毁 , 因为是物质的 , 有形的 , 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思 。 相比之下 , 几十年来 , 我们一直努力拆毁的“城墙”——太极拳攻防技击功能 , 由于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 , 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 不容易认真地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