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朽林|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 二 )
尽管崔寔的学说中透露着浓厚的法家气息 , 但是在他的政治思想上体现出的依旧是"儒、道、法"三家特征 , 至于其为什么会被放在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 我认为是崔寔在当时的"儒家氛围"下提出对儒家的质疑 , 要知道西汉以来统治者便奉行儒家的宽厚爱民 , 崔寔的"霸政思想"中蕴含的强权色彩 , 是对治国最高理念的挑战 。
但这并不能改变崔寔底子里是一名儒士 , 他在《政论》中提到:"孔子对叶公以来远 , 哀公以临名 , 景公以节礼 , 非其不同 , 所急异物也 。 "这是崔寔的儒家底子一个很好的体现 。 三、东汉承三百年之弊病——百王之弊
崔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 , 认为"承百王之弊" , 这是汉朝三百年来造成的弊病 , "百王"并不是真的指"百王" , 而是指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的地方豪强实力膨胀 , 从而对中央政府形成威胁 。
这也是东汉王朝不可避免的问题 。 为何这么说呢?西汉建立之初 , 便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体系 , 其目的是为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 避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局面 , 并且有利于分散诸侯的力量 , 在战时也能防止出现地方军队孤立无援的情况 。
文章图片
七国之乱 , 地方割据祸根显现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的 , 地方诸侯王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富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也为文景之治作出了贡献 , 但是地方的强盛与诸侯王对天子惟命是从的假象蒙蔽了汉帝 , 放松了对地方诸侯王的警惕 , 从而造成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
即便这件事最后得到了解决 , 但是弊病已经存在 , 就必然会有爆发的时候 。 东汉建国的最大助力就是地方豪族强宗对于刘秀的支持 , 东汉建立以后官僚体系就进入了一支新的力量——地方名门豪族 , 在中央政府上形成儒学师门——地方势力——政治官僚三大群体 。 这时候的中央政府的话事权已经微不足道 , 因此崔寔在《政论》中用"政多恩贷"来形容当时的政治 , 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中央政府对于各个阶级的妥协 。
文章图片
刘秀上位得益于地方豪强的支持 , 但也引发地方势力膨胀的问题
对于这种问题 , 崔寔看的是十分清晰 , 他具有前瞻性的指出 , 东汉王朝的"百王之弊"并不是汉代才出现的 , 而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 崔寔在《政论》中指出了"凡天下所以不理者 , 常由人主承平日久……或见信之佐 , 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 , 言以贱废 。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 , 智士郁伊于下 。 "四、崔寔思想的前瞻性与可行性
崔寔在《政论》中对于东汉的弊病作出深入的剖析 , 同时也表达的治世的渴望 , 毕竟先秦以来 , 士人无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 而汉朝承接秦 , 对于秦的灭亡有着深切的体会 , 因此当时汉朝政坛最盛"纠秦" , 并将秦灭亡最主要原因之一认为是严刑峻法 , 因此在西汉时期 , 政治一大特色即为"仁政" 。
崔寔则认为 , 随着时代的演变 , 治国之略不能一成不变 , 尤其是在东汉时期 , 社会败坏之下 , 依旧盲目的实行"仁德之治"未免太过于不合时宜 。 因此在《政论》中崔寔认为面对如此乱世不能再墨守成规 , 必须要"恢复"严刑 , 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 而崔寔也指出了在太平之世则不应该动用严刑峻法 。
但由于崔寔过于强调乱世严刑的重要性 , 以至于在推行"德教化民"的汉代遭到了主流人士的批评 。
就《政论》的内容而言 , 其中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东汉内政的弊端 , 从问题本身解决问题 。 例如崔寔的考绩用人择贤救人的思想 , 是对前人的总结 , 也是对救世理念的践行制定的具体措施 , 因此崔寔的思想在当时获得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
宋朝在推行久任法时 , 就是参考了崔寔的考绩用人择贤久任的思想 , 这是对崔寔思想前瞻性的一个有力佐证 , 也证明了其思想的实用性 。
- 奇谈趣史|对于20岁的嫂子大乔,孙权是如何安排的?,孙策26岁就英年早逝
- 好运道甄藏|精美的盐源玛瑙,玛瑙里的七彩仙子
- 讲故事的女人|光绪为何不杀慈禧而夺权,慈禧是晚清实际统治者
- 明清史话|争议颇多,实际上对于明朝评价并不差,由清朝修著的《明史》
- 许7秒记忆|小叶紫檀高密度的四大特征
- 历史故宫|奇特而又神秘的苗族,对于它的发展历史,有多少人了解呢?,原创
- 历史评说|刘备更信任法正还是诸葛亮?
- 万象更新|该怎么抓拍瞬间?,摄影:对于运动题材
- 辣椒分享财经|为什么银行不通知家属去取出来?,对于那些无主的存款
- 历史百家争鸣|对于自己的情敌,慈禧是这样做的,权倾天下的慈禧有没有情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