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齐国之后山东为何再难出雄霸之主?看看古代军事地理常识就知道了( 七 )


读史十二年齐国之后山东为何再难出雄霸之主?看看古代军事地理常识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
潼关形势图1当然 , 这是汉朝建立潼关时的情况 , 事实上 , 潼关和函谷关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 , 就是黄河的下切 。 汉朝初建潼关时 , 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 , 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 , 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 , 河道不断加深 , 河床不断下降 , 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 , 形成河滩 , 从而导致天险不再 , 行人从黄巷坂出来 , 不必再登塬 , 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 。 如此一来 , 原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 。 因此从唐朝开始 , 就给潼关挪了地方 , 从塬上移到了河滩 , 而把原来塬上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 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 , 并通向武关 , 倘若敌人自禁沟北上 , 就可以到达潼关背后 , 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 , 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 , 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个关隘 , 称作十二连城 , 在唐朝时是禁止人通行的 , 禁谷的所以名为“禁” , 就是这个原因 。 黄巢攻潼关 , 就是派军队自禁沟北上 , 绕到潼关背面 , 两面夹击 , 从而攻破的 。 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 , 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 , 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 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 。 明朝李自成攻潼关 , 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 , 两面夹击从而破关 , 但却不是走禁沟 , 而是走是南山的山麓 。 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 , 明军不可能不防守 。 因此 , 潼关北依黄河 , 南靠秦岭 , 东有黄巷坂之险阻 , 西有禁沟之天堑 , 自然是天下雄关 , 关中门户 。
读史十二年齐国之后山东为何再难出雄霸之主?看看古代军事地理常识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
潼关形势图2细细考究函谷关和潼关的兴废 , 有政治因素 , 也有千年之间地形变化的因素 。 为什么一开始秦人设关时设的是函谷关 , 而不是潼关?这里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 一是从政治上讲 , 函谷关之始建 , 是在战国时 , 这时潼关已经是秦国领土 。 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 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 , 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 。 二是从地形上讲 , 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 , 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 , 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 , 而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 这点是潼关比不上的 。 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 , 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 , 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 , 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来(如曹操)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函谷关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 。
读史十二年齐国之后山东为何再难出雄霸之主?看看古代军事地理常识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
那为什么后来潼关又取代了函谷关呢?也是两个方面 , 一是政治上的 , 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 , 加强中央集权 , 将函谷关挪到了新安 , 从而降低了函谷故关在政治上的分量 。 另一方面 , 也是地形和环境的变化 。 由于黄河的下切 , 使得稠桑原北侧可以通行 , 使得西向关中不再需要经过函谷关 。 同时 , 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 , 使得天险不再 。 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道地位 , 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 , 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 在这种情况下 , 潼关作为函谷关的替代就出现了 。 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下切的问题 , 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 , 它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 。 所以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 , 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 , 作关中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