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的是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水平、生平经历都会影响他对世界的认知。所以同样的事情,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看法。
季羡林就是如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季羡林”只不过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名字,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和语言学家。
同时他在历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也做过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在学术界,季羡林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因此季羡林给大部分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精通多国语言,在自己的领域所获成就颇多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样的人物。
但这不过是季羡林生命中的一个侧面,他的儿子季承对他有着与世人截然不同的看法。
文章插图
季羡林的家庭情况
季羡林在家庭方面不能算是成功的,他和自己的妻子基本上没有感情,这也是季承早期一直怨恨自己父亲的原因。
而季羡林之所以在面对感情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排斥和压抑,和他幼年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幼年时期,季羡林一直被寄养在叔父家中,因此他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家庭观念,季羡林的婶母是一个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传统姑娘,在生活和生计的压迫之下并不能给予他母亲般的温暖,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他对于家庭观念的缺失。
文章插图
1929年,18岁的季羡林获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他义无反顾地逃离了家庭,即使这个时候他有了新婚妻子。
季羡林的婚姻是完全由长辈做主的,他的妻子彭德华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坚强独立的女子。她在年幼丧母的单亲家庭长大,对待身边的人永远都是和和气气的。在季承的记忆之中,自己的母亲很少和别人产生冲突,永远都是忍让。
即使娶了这样一个温顺善良的妻子,也没能让季羡林找到家庭的温暖,因为他在孩子只有两个月的时候就离家去往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季承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来的这十几年里面,作为父亲的季羡林完全是消失的。
文章插图
不仅如此,后续回国之后,季羡林也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之上而忽略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从这方面来看,季承对自己的父亲做出“无情的文人”这样的评价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父子二人彻底翻脸
季承在父亲去世之后写出《我和父亲季羡林》这样一本自传来记录自己和父亲几十年的恩怨,从他的文字之中,能够看到他对于父亲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和母亲的强烈怨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积攒而来的。
在季承的眼中,自己的母亲一生过的并不是非常圆满,她一生的时间都在尽可能的满足身边人的需求。
文章插图
面对公婆,她尽到了做媳妇的孝道,从未有过一天的怠慢,而季羡林作为儿子却十几年在外不回家;面对丈夫,彭德华做到了尽可能的包容和理解,做到了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但是她的顺从换来的并不是季羡林的感情,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对于季羡林来说,彭德华和他只不过是长辈安排的姻缘,两个人根本没有办法培养感情。他并没有处理感情的经验,原生家庭也没有教会他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因此他选择了最为偏激的方式——直接逃避。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方式对于一直默默等待他的妻子和几乎从未享受过“父爱”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折磨。
文章插图
在彭德华在世的时候,父子二人还能够勉强维持表面的和平,季承是想要让自己的母亲安度晚年,而季羡林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儿子。
但是1994年彭德华因病去世打破了这一微妙的平衡,原本就冷淡的父子关系开始愈发僵化,甚至一度到了要公开断绝父子关系的程度。
彭德华的丧葬费用成了两人之间关系的导火索,季承这一次不想再和冷漠自私的季羡林虚与委蛇下去,打破了他几十年来为了母亲而维持的僵局。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变得表面化,并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 m即刻出发,与Max Mara共赴伏尔泰酒馆之约
- 王力|五言律诗中,四一结构常见的几种分类,工对与宽对的区别
- 鉴赏|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研讨会举办
- 萧潇|斗破苍穹:萧炎与美杜莎的婚礼办不成,萧潇的来历捋清楚
- 教育部|北京出版集团与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名家|“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展出名家力作130余件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 双艳|浙江一“可怜茶”,曾与西湖龙井并称“双艳”,可因太便宜被嫌弃
- 央视镜头|景宁“英川田螺”与“清明粿”,强势出圈
- 孙泽宇|“粉衣小哥”志愿者孙泽宇:将友谊与温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