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镜明
题丨王朔:为何形容“赵忠祥”公共汽车?去世后,才懂坑惨收藏者的真相
欢迎大家留评交流,对于赵忠祥的看法!
文章插图
笔者引用范曾的评价来形容赵忠祥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还惹来了某些收藏机构的不满,在评论区疯狂的留言抨击。其实这个真没必要,老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现在赵忠祥的书画市场都已经崩到这种程度了,还有什么可洗的?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刚刚爆出赵忠祥书法作品以六百九十八元的价格流拍,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乃至于赵忠祥生前的经纪人都在个人网络平台上进行回复:
正在对赵忠祥的书画作品进行编号。大家尽管收藏,目前赵忠祥的书画作品至少五位数起步。
文章插图
结果就引来了很多赵忠祥书画作品收藏者的留评,说是不要五位数,大四位数就可以,能不能回收?你转手售卖多出来的部分,权当是利润,多少都不眼红!可赵忠祥的经纪人却选择了沉默,这要真是有这么大的利润空间,怎么可能不回收?谁还能和钱过不去?
现在赵忠祥书画作品的市价,还是相对稳定的,对比一些比较大的艺术品拍卖网站,如博雅啥的,书法作品在三五千,国画作品在一两万,当然也有标价更高的,可甭管标价的高低,几乎都没有成交量。换而言之,就是有价无市,根本卖不出去。这就非常尴尬了,毕竟只有卖出去换成钱才有意义,不然跟一团擦屁股纸又有什么区别?
还不要嫌弃范曾的评价不好听,要是对比另一位著名作家、编剧、京圈老炮王朔的评价,就更加的有预见性了,乃至于让很多吃瓜群众感叹,真是得等到去世以后,才明白啥意思。
【 五驴图|王朔:为何形容“赵忠祥”公共汽车?死后,才懂坑惨收藏者的真相】
文章插图
公众人物就像公共汽车一样,大家都想上去搭一程……而媒体就是卖票的、揽客的、‘管儿局’的。
这是王朔在两千年初时,面对赵忠祥、余秋雨等文化名人提出的观点,将这些文化名人比作是公共汽车,谁都想搭上一程。这个比喻有道理吗?其实在开始之初,还是引来了非常大的争议,准确地说是,一面倒的差评。很多吃瓜群众,都嘲讽王朔过气了,眼红赵忠祥、余秋雨等人的热度和影响力,才会这么酸气。
文章插图
毕竟面对江河日下的王朔,不管是赵忠祥,还是余秋雨都正值事业的巅峰期,人设和口碑没得说,就以赵忠祥为例,还没有发生饶颖事件,老艺术家的形象十分端正。这些正值巅峰期的公众人物,粉丝是何其的多,一人一口唾沫,就能够淹死王朔。
然而当时过境迁以后,大家重新审视王朔的评价,是否真的像当初被骂的那般一无是处吗?其实不然,尤其是结合赵忠祥去世以后,书画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不由得让人感叹,真可谓是“人死如灯灭”,一朝天子一朝臣!
文章插图
范曾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不过作为现今国画领域的执牛耳者,评价赵忠祥的书画水平,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即还远远谈不上“造诣”二字。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能够引爆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呢?在最巅峰的时候,作品《五驴图》被拍卖到七十多万人民币的天价,即便是很多皓首穷经研究一辈子书画技巧的老艺术家,都远远达不到的价格。
其实这和坐公共汽车的道理,没什么区别。相信大家都坐过公共汽车吧,掏钱买票,达到预计目的地。购买赵忠祥书画作品也是如此,掏钱买作品,然后达到某种目的,就以笔者这块的一个饭店为例,在零几年的时候,斥巨资买了一幅张铁林的书法作品挂在大堂之上,旁边配上一个放大无数倍张铁林题字时的照片,进行疯狂的炒作,让“某某御膳房”的名头变得响亮无比,吸引来了无数尝鲜的顾客。
文章插图
购买赵忠祥书画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流程,不是作品的艺术造诣如何,而是“合影留念”的环节。问题来了,为什么合影留念要比作品的艺术造诣更加的重要呢?要知道即便是大艺术家的作品,也分为精品和行货,这里面的价值可以差到几十倍。
- 腌黄瓜|火腿土豆沙拉
- 塔塔塔|水煮鸡肉片
- 茼蒿|蘸汁茼蒿煎饼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黑芝麻糊干果蛋糕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责权利|微软食堂为何会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只因为这一点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胡麻油|蒸彩色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