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午,青年学友顾斌打来电话,告知胡文彬先生已经病危。傍晚,建忠兄发来微信,情况得到进一步证实。尽管胡先生近年身体大不如前,听到这样的消息,依然十分震惊。
文章插图
胡文彬先生
年前腊月廿六日上午通话时,胡先生虽语气缓慢,中气十足则一如既往,没想到病得如此之快。5月1日上午与力元学妹通话,知先生还在昏迷中,因疫情关系,医院探视仍然受限。下午三点多,即收到淮生兄转来的先生离世的信!
胡先生为人为学,学界友人曾多次撰文评说,自己早想写一篇专题文章。此刻提笔,别有一种悲凉在心头。
胡文彬先生193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1966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1968年4月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后任《新华文摘》编辑,1987年3月调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工作单位屡经变化,主要学术方向则在红学领域。
红学界上一辈人数不少,像胡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均可称道者并不多见。作为与胡先生交往多年的晚辈,我想就此三方面,谈些自己的印象与感想。
胡先生快人快语,无论学术讨论还是具体人事,很少见他隐瞒自己的看法,可谓有目共睹啊!这也是做人尤其是作为学者的最珍贵品质,为此他曾得罪过不少人。他的古道热肠,在学界有口皆碑。
手迹" uploaded="1" data-infoed="1" data-width="1080" data-height="1687" data-format="jpeg" data-size="134323" data-phash="D3E7266C8C32C8CB" data-source="outsite" outid="undefined">
不论年龄、地位、专业、学派,凡是有求于他,他均会热情相助。得到过他扶植与提携的青年学人不知多少,单是为业余研究者书稿写的序跋文字,即十分可观。由于真诚与热情,无论专业学者还是红谜,多愿与他交流。
我与胡先生同为史学出身,共同话题更多。1999年春末北京访书,返程当日下午,去拜望胡先生,那时他还住在宣南。谈到天色很晚,离火车开动的时间已剩不多,胡先生非要留我到楼下酒店用餐。
餐间谈及将于秋天召开的金华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会议主题,胡先生说,本年是己卯年,应该有关于“己卯本”的纪念性文章。这个提醒对我刚刚开始的系统性版本研究关系很大。正是为了应对此次会议之“主题”,我才在后来几个月的研究中,把“己卯”、“庚辰”等“重评本”作为研究重点。金华会上提出版本演变“三阶段”新说,这与胡先生的提示是分不开。
2001年初夏与胡先生相约南行,北返途中,先生不顾旅途疲劳,亲自陪我绕道南京浦口拜访靖藏本批语抄录者毛国瑶先生。
文章插图
胡文彬先生
2003年初夏,“非典”肆虐时期。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我从太行老家回到市里,被“隔离”在校门外。迷惘中与外地师友电话联系,了解当地疫情。在与周汝昌先生府上通过电话之后,最先问候的前辈是胡文彬先生。
当胡先生得知我在不足三个月内送走两位老人的消息后,深切宽慰道:“现在第一是静下来,休养调理身体,学问以后再做。”秋天,胡先生在一次电话中又说:“休整一段时间之后,还应往前看;该整理文稿,准备出书了。”
简短的宽劝之语,给我生命历程中最感孤独的时期带来的精神之助,局外人是很难体会的。其时,因经了生离死别,我已有尽快“收摊”的想法,胡先生的鼓励无疑促进了几部红学书稿的整理。
文章插图
胡文彬先生
周汝昌先生晚年,多次受到非学术围攻。尽管胡文彬先生对于周先生基于传统的“新索隐”及“后四十回”评价并不十分认同,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却不止一次冒着“风险”为周先生辨白,并对一些人的做法表示不满甚至斥责!
晚年周汝昌先生境遇背后的隐情,也是我常向胡先生讨教的问题。胡先生的率真与热情,性格使然,也与格局大有关。先生虽极富书卷气,但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自命清高的文人气。这一点我最为欣赏,也曾多次“不知大小”地与胡先生当面讲过。
受多种因素影响,晚年的胡先生,似乎变得谨慎起来了。然率直的脾性,一直不曾改变。酒酣耳热之际道出的史实真相,不仅纠正了许多讹传与偏见,也为文献解读提供纸背的参考。
学术共同体之形成与维系,需要忍让与妥协,更离不开有担当且能做事的学人,胡文彬先生即是红学界能做事的人。还在“文革”中期《红楼梦》校注小组成立前后,胡文彬先生即开始做红学活动的组织、联络与协调等工作。
- 善良|做人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
- 大教育家|为先知立传 为先生造像
- 沈卫荣:一个美丽的心灵——尤德泉先生印象|读书 | 沈卫荣
- 林锡|实力派画家林锡墙先生作品欣赏
- 病逝|“川菜活字典”胡廉泉先生病逝 享年79岁
- 刘绪|他的心在田野——缅怀我的老师刘绪先生
- 中国智造|卡宾先生:助力冬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 中国青年|90后铁路“小姐姐”丁玉洁:做人美心善的绘画小能手
- 大先生|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 湘江雨霁图|金匮室陈仁涛先生珍藏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