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民谚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所谓话糙理不糙,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流通品。
文章插图
现代人对货币的定义是:它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也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但其本质上还是所有者之间的一种约定。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中国人使用货币的历史已有五千年。自石币、刀币、布币开始,逐渐出现了刀币、圆钱、五铢钱,后来又有了通宝、制钱、银两、黄金等,种类五花八门。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仅从“贿赂”这个与钱权交易有直接联系的字眼中,我们就能在“贝字旁”里窥见其中的门道古而有之,或许古人开始使用贝币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贿赂这门勾当。
文章插图
想到这,笔者不由得回忆起《薛仁贵传奇》里的经典桥段:
有人委托王爷解决问题,王爷不置可否装腔作势,求人者便一张一张地从口袋里向外掏票子。王爷的眼珠滴溜溜地转,不时地瞄向那人掏出来的纸票。见票子的层数够多了,这才装作痛心疾首的样子应承下来。不过,这只是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桥段。
通过仔细辨认可以发现,求人者所掏出来的是一张张写着“某某银号三百两”的银票,上面还加盖了红颜色的印章。看起来像模像样,貌似还经过了官方认证,可以流通。不过,这若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中,估计王爷会立即命令左右将那人“请”出去。
不好意思,在唐朝,这些银票根本不好使,大唐没有流通过银票这种玩意。
文章插图
虽然,在各大古装剧里,主角动辄往外掏银子,但不论是唐、宋、元、明、清,古代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还是铜钱。唐朝的通宝,便是铜钱的一种,当时银子还不能和铜钱并行流通。直到宋、元、明、清,银子才出现在了市面上。
不过,银子这种金属货币有一大特点,那就是颇具分量。若买的东西贵重,或者数量较多,用的银子就得靠人背甚至用车拉,十分不方便,且安全性很低。在赶路期间,若是遇见山贼抢匪,那可是大为不妙。所以,银票才出现在了市场上,用作大宗交易。
电视剧里行贿的那人没有带着整箱的通宝,也没有带几根金条,偏要揣着银票求人办事。若不考虑历史背景,这件事倒也不难理解。毕竟,行贿是一种隐秘的人情往来,不能让其他人瞧见。上千两银子几百斤,若是用车来运肯定会暴露目的,既不方便也不好藏。
文章插图
这事若发生在北宋以后,绝对没人怪编剧没有历史常识。因为,历史上第一张银票,便是北宋出现的。
北宋初年,有四川商人在成都开了一间铺子,专门经营现金保管业务。前来存款的客户将银子放在铺子里,然后铺户为客户写一份类似“存折”的凭据。存款人想要使用现金时,便凭借这张凭据,来到铺子里缴纳一定数量的保管费,提取现金,这便是历史上最早的银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银票不仅可用作存折,还可用作大宗交易。这种纸质的且便于流通的银票深受广大商人的欢迎,所以银票逐渐成了一种流通手段。明、清以后,晋商、徽商崛起,民间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山西人凭借长远的经济眼光,开设了日昇昌等票号。
由于日昇昌遍布全国,所以商人们只需使用日昇昌开具的银票,就能从全国各地的“分店”随时汇兑银两。对于从事汇兑生意的商人来说,最令他们梦寐以求的,便是有朝一日商铺可以“汇通天下”。
文章插图
书归正传,唐朝人如果想要消费,使用的仍然是铜钱。银子虽然有较高的价值,但基本没人使用银两进行交易,更别说是使用银票了。
那么,如果碰到大宗交易,或像电视剧里一样需要大笔行贿时,唐朝人又该怎么办呢?
使用等价的现金、现银,亦或是使用某些价值较高的商品。
有一样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陌生,那就是绢。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食盐|家庭用盐怎么选?无碘盐、低钠盐、玫瑰盐、加钙盐 很多人没选对!
- 曾厝垵|地道的厦门美食街,游客基本找不到,每天都是很多本地人来吃夜宵
- 固态法白酒|白牛二是公认的“酒精勾兑酒”,为啥喜爱的人还很多?实情很无奈
- 姐妹|王夫人说贾敏金尊玉贵,众姐妹差了很多,真的差吗?差在哪里?
- 蛋白质|快停下!这些零食早已被“拉黑”,很多人却天天吃…...
- 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纽约地主”也在船上,他当时作何反应?
- 额黄妆|古人涂脂抹粉,除了红妆白妆,还有墨妆、紫妆、额黄妆、啼妆
- 周秉昆|看了央视力荐的《人世间》,我顿悟人为什么要读很多的书
- 古人类|今年,大河村遗址公园有望局部开放,可体验古人类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