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墨子云:“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一场有意义的辩论,一位有智慧远见的辩手,不仅能够开阔人们的眼界,明辨真理是非,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反思与进步也是一种助益。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文章插图
而如今的中国,提到辩论,提到辩手,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林毅夫和张维迎。他们一个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的经济学教授。
都是同处于经济学研究的尖端的人物,却对经济学,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两人围绕国企改革方向进行的“北大交火事件”开始到如今,两个人展开了多次的辩论和隔空对话,每次都是看点十足,火药味十足。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文章插图
甚至两人在2016年11月份关于“产业政策”展开的辩论被人们誉为“世纪之辩”,一场可以载入中国历史的辩论。那么这段持续了二十余载的“恩怨纠葛”是为哪般,引得无数人瞩目的辩论又在争什么?
分歧之一——关于产业政策的定义
林毅夫和张维迎这场被认为可以载入史册的辩论产生的第一分歧就是关于产业政策的定义问题。在林毅夫眼中的产业政策包含的范围更广,只要是政府机关为了本地区发展所采取的有意识的政策措施就是产业政策。
比如关税,贸易保护开发政策,税收优惠,工业园和进出口加工区,研发工作中的科研补贴,垄断和特许,政府采购及强制规定等等都应该属于产业政策的范围。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文章插图
而在张维迎看来,林毅夫的观点过于泛泛,没有侧重点,他认为产业政策的尤其体现在两点,一点是“私人干预”,一点是“选择性干预”,对于大众都适用的普遍性政策,例如统一的公司税等不应该属于其中。
那么这两个人的观点究竟谁更加地准确呢?单从他们叙述和论据上来看很难认定,但是结合两人的工作属性和过往经历,我们能够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判断。
首先就是这位有“侧重点”和“选择性”的张维迎教授,其实他的人生和古代读书人的轨迹很像。
先是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家“211”的重点高校西北大学攻读了本科和研究生,后又去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读了博士,后来回国工作,成了80年代备受人们追捧的海归学者。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文章插图
由于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对于人才,尤其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倍加珍惜和看重。归国不久,他就进入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后来又进入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可以说自他上学开始,所有关于经济学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次,发表的文章和提出的观点也大多为理论的可能性,在可行性方面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
而他的对方辩友林毅夫则恰恰与之相反,除了让人羡慕不已的超高学历和海归光环外,丰富的工作履历和实际工作经验才是他无法让人忽视的优势所在。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不仅担任过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还在全国工商联出任过副主席,是中国191位国务院参事中的一员。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文章插图
换句话说,在研究政策和理论之外,林毅夫还担任着建议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他所提出的很多理论观点都被政府采纳和实践过。相比于张维迎的“标新立异”,他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生活。
就如同大家对这两人的定义,张维迎是学者,研究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而林毅夫是专家,他看重的事件发展的必然性。因此两个人虽然同处于经济学领域,但是所充当的身份和选择的立场是截然不同的。
张维迎对于产业政策的解读是站在更为理想化和绝对化的角度,不能说是错,而是精准过了度,反而失去了普遍性。林毅夫的观点则是相对市场和国家大环境而言,乍一听可能有诸多的不准确,但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好似也没有更好的观点可以取代。
计划经济|辩论了二十多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文章插图
因此在类似于“产业政策”定义这种学术理念的理解上,搞理论研究的大多跟随张维迎的观点,做实际决策和工作会更偏向林毅夫,两者的高低好坏,放在不同的角度,所呈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所以分歧不断是一种必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