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契合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是唯一出路
本文插图
【薛洪言契合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是唯一出路】
当今中国 , 消费品过剩早已是常态 , 以至于全民尝试“断舍离” , 学着去整理“过剩”、清理“淤积”;正常消费已满足 , 新增消费靠“剁手” , 零售企业不得不在下沉市场、模式创新、社交营销中刺激消费、发掘商机 。
过剩市场 , 是典型的充分竞争市场 。 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经营 , 要么成本领先 , 要么与众不同 , 做不到这两点 , 必然陷入同质化的红海 。 破局之路也只有两条 , 要么拼命压降成本 , 要么拼命创新实现差异化 。
很多微观层面的问题 , 要用宏观视角寻找答案 。 从宏观视角看 , 上述二选一里的两个选择似乎都是“逆势而行”——降成本难 , 创新也难 。
先看成本问题 , 宏观层面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市场营销费用等都是易升难降 。
人力成本不会降 。 提高劳动者报酬 ,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也是消费型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 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红利 , 享受过三十年 , 已经够了 。
土地成本很难降 。 土地供给有限 , 就那么多 , 但经济总量翻了几番还一直在增长 , 怎能指望地价下降 。
市场营销费用难降 。 从短缺市场到过剩市场 , 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 , 竞争越来越激烈 , 营销推广费用也很难下降 。 电商崛起后 , 工厂直达消费者 , 释放过一波“免差价”红利 , 但也只是一次性红利 , 很快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再看创新问题 , 宏观层面从赶超型经济向引领型经济转变 , 创新难度快速提升 。
创新需要研发支持 , 在会计核算中 , 研发支出有两个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 。 若研发失败 , 则归结为成本费用;只有研发成功 , 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 变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无形资产 。
在赶超经济阶段 , 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 , 方向明确 , 研发创新的成功率高;而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阶段 , 需要更多原创型技术 , 无人区里探索 , 失败率大幅提升 。
这个阶段 , 虽然研发支出大幅提升 , 但能够资本化的成果却不会多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既然是二选一 , 总要选一个 。 相比在无人区里创新 , 现实中 , 多数企业会先尝试降成本 。 成本项就那么多 , 一项一项压缩总会有点效果 。 但实践证明 , 降成本的结果 , 往往变成竞相降价 , 并未有效转化为利润 。
以国产智能手机为例 , 2015年之前 , 大家都走“性价比”路线 。 A厂商 , 营销成本更低;B厂商 , 供应链成本更低 。 看似都有盈利空间 , 可为了做大份额 , 一家率先降价 , 迫使另一家跟进降价 。 结果 , 除了摊薄利润 , 谁的份额也没升 。
于是 , 变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都不降价对大家都好 , 可结果是都会降价 , 两败俱伤 。 最终的结果是 , 行业成本管理越来越先进 , 行业利润却越来越薄 。
原因在于 , 在消费者眼中 , 那个时候的国产手机是无差异的过剩消费品 , 降价是厂商提高甚至维持市场份额的唯一手段 。 2015年之后 , 当大家开始追求差异化创新和产品中高端定位时 , 整个行业才步入良性循环 。
站在全球竞争的视角 , 中国制造业继续追求成本领先的空间已经不大 。 毕竟 , 人力成本在不可逆地上升时 , 通过管理降成本 , 再努力也比不上把生产线设在东南亚 。 所以 , 能做的 , 其实只有一条路 , 通过创新推动产品升级 , 契合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
- 马云下死命令留他?当事人辟谣:不要再消费我和阿里来赚流量了
- 网红美食、盲盒手办、国货美妆……当新生代成为消费主力,这些消费趋势火了
- 百分点|恢复“买买买”!居民消费意愿有所回升
- 指数为|恢复“买买买”!居民消费意愿有所回升
- 海峡消费报|不料酒精洒身上瞬间烧着,在场员工全辞职?,17岁姑娘美容店学艺
- 上游新闻 这些消费趋势火了,网红美食、盲盒手办、国货美妆……当新生代成为消费主力
- 扬子晚报|手机未离身竟被“消费”?“熊孩子”游戏充值惹的祸
- [工资]消费心理学: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难以创造无限的可能?
- 中国新闻网|报告:疫情致希腊消费者更倾向网购 电商投诉数量增加
- 金融故事|银行你准备好了吗?,银行信用卡再次被互联网消费信贷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