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石一龙痛批“中国茶道”

这世上不存在类比论证 。 比如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镜像与公知 。
但面对日本的“茶道” , 我们台湾地区大多数人便显得尤其不自信 , 亦步亦趋地也搞出一套所谓的“中国茶道” , 确实令人厌恶 。
这不止在一个方面透露出中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不自信 。
我只说一句:“通常 , 外界认为茶文化源于中国 , 这是历史史实 , 真的假不了 , 假的真不了 , 勿须以这些小道为其正名 。 ”
所谓“茶道”乃东瀛人对中国茶文化一种艺术性的引申与扩张 , 这种“艺术性”引申外延的意义究竟几何?在我看来 , 并不重要 。
茶道石一龙痛批“中国茶道”
文章插图
诸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首创 , 世界其它地区的饮茶与种植茶叶的史实 ,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即便也有微量的印度、非洲等地区的起源说 。 但茶文化中国说似乎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 , 众说纷纭 , 从时间坐标来看 , 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 。 从茶的功能性而言 , 有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交际说 。
但依任何一种说法溯源 , 都无法将中国茶文化的本源与“茶道”二字勾连上什么关系 。
从古人的视野 , 到现代人的茶桌上 , 茶的本质就是一种“饮品” , 就是其饮用属性 。 尽管今天的茶被称为“国饮” , 但它始终无法脱离“生活”的本体 。
与理想主义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相对应 ,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被人们奉为“生活七事” 。
茶道石一龙痛批“中国茶道”
文章插图
茶以外的“茶道” , 其实不过是一种繁琐而多余的茶事 , 一种与茶无关 , 或者附庸茶饮而出现的花样 。 日本的茶道如此 , 中国如今茶道与茶道培训更是丑态异常 。
“茶道”在日本的最终形成 , 势必是结合了日本民族“物哀”的人生观念 。 这一点 , 早已与中国茶文化的初衷相去甚远 。
十二世纪时 , 日本的荣西禅师最先把中国的饮茶习惯传入日本 。 在他的《吃茶养生记》下卷“吃茶法”中记载:“极热汤以服之 , 方寸匙二、三匙 。 多小(少)虽随意 , 但汤少好 , 其又随意……”说的就是宋代寺院的点茶法 。
宋代特别是南宋 , 寺院众多且多在山地 , 因此种茶吃茶便是寺院禅修以外主要的修为一种 。 可以说 , 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肇始于寺院 。
茶道石一龙痛批“中国茶道”
文章插图
据我的一位朋友研究:寺茶主要用来供佛、待客、自饮和施茶 。 《蛮瓯志》记载:“觉林院收茶三等 , 待客以惊雷荚 , 自奉以萱草带 , 供佛以紫茸香 。 盖最上以供佛 , 而最下以自奉也 。 ”
惊雷荚、萱草带、紫茸香 , 应该都是寺茶种类名称 , 这条记载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寺院茶礼的三个层次 , 表现出庄严、繁复、一丝不苟的仪式感 。 对于僧众 , 茶事非常重要 , 品茶的过程成为参禅悟道的必要途径之一 。
在此基础上 , 品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 , 大凡设有“茶堂” , 并选派“茶头” , 专门负责茶事活动 。 寺院时常举行由僧徒、香客、施主诸方人士参加的茶宴 , 寺僧创造的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以及衍生而出的斗茶活动由此走出寺院 , 在社会上开始流行 。
朋友曾撰文指出:禅宗高僧习惯以语言机锋表达思想 , 使人开悟 , 茶也随手拈来 , 不时被用于妙语交接 。 《五灯会元》里面就有这样的例子 , 如“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 ”更不消说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这一典型 。
宋王朝鼓励三教融合 , 儒释道彼此影响渗透 , 文人官员与禅僧们的频繁往来成为当时文化风尚 , 大家来到寺院 , 品茗交流中体悟佛理 , 寻找出世之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