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概率很大

1426年 , 汉王朱高煦举起300斤重的大缸 , 走动自如 , 气焰十分嚣张 。 朱瞻基很恼火 , 将汉王放入缸内 , 用火烧烤;其余9个儿子 , 也就是朱瞻基的堂弟 , 全部被处死 。 史载:“缸约重三百斤 , 庶人有力 , 项负之 , 辄动 。 积炭缸上如山 , 然炭逾时 , 火炽铜镕 , 庶人死 。 诸子并死 。 ”
汉王的“靖难之役” , 以失败告终 , 朱高煦不但没能重现父亲朱棣的辉煌 , 连一家老小都被侄子给端了 。 其实 ,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 , 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的概率很大 。 如果不是因为杨荣、夏原吉 , 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
【历史故事】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概率很大
文章图片
朱高煦 , 朱棣的次子 , 母亲是徐皇后 , 外公是徐达 , 舅舅是徐辉祖 , 都是能征惯战之人 。 朱高煦力大无穷 , 却桀骜不驯 , 不服从兄长朱高炽 , 对朱棣也不满意 , 却很畏惧祖父朱元璋 。 早年在南京读书 , 朱高煦行为出格 , 被朱元璋训斥一顿 , 没啥脾气 。
1399年 , 朱棣起兵靖难 , 虽说朱允炆用人不当 , “靖难之役”也是险象环生 , 朱棣屡次陷入重围 , 差点阵亡沙场 。 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小河之战、灵璧之战、浦口之战 , 都是朱高煦救出朱棣 , 燕军要么转败为胜 , 要么顺利撤退 。
“靖难之役”时 , 朱棣为了激励朱高煦杀敌 , 直言:“吾老矣 , 世子多病 , 汝当努力” , 让朱高煦看到了当皇帝的希望 。 谁知 , 靖难之役结束 , 朱棣当了皇帝 , 太子却是朱高炽 , 这让朱高煦很不满意 。
论战功 , 论威望 , 论能力 , 论体格 , 朱高煦样样碾压朱高炽 , 凭啥就让兄长当太子呢?为了安抚住朱高煦 , 朱棣册封他为汉王 , 前往云南生活 。 朱高煦以想念父母为由 , 留在南京陪伴家人 , 朱棣还说他很有孝心 。
【历史故事】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概率很大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概率很大】没有去云南 , 朱棣便让他前往大宁驻守 , 防备蒙古 。 不久 , 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选择在青州 , 让他去赴任 , 朱高煦再次拒绝 。 功臣丘福、驸马王宁支持 , 朱高煦想当太子 , 不愿当藩王 , 朱棣虽说生气 , 却也无奈 。
1424年 , 朱棣班师途中病逝 , 朱高炽称帝 , 朱高煦反对 , 准备起兵 。 一年时间不到 , 朱高炽病逝 , 朱瞻基从南京返回燕京 , 继承大统 。 1426年 , 朱高煦效仿朱棣 , 以“清君侧”为由 , 发动汉王版“靖难之役” , 在乐安起兵 。
从军事角度分析 , 朱高煦此次“靖难之役” , 成功的概率很大 , 若非杨荣、夏原吉 , 朱瞻基也许就是第二个朱允炆 。 起初 , 乐安方面传来消息 , 告知汉王起兵之事 , 朱瞻基并不相信;等确认事实后 , 朱瞻基也很害怕 , 没把握打赢 。
朱高煦骁勇善战 , 麾下精兵悍将不少 , 明军中许多将领都是“熟人” , 若是能连胜几次 , 有望“靖难”成功 。 朱瞻基阵营 , 能和朱高煦掰手腕的名将 , 只有张辅一人 , 其余可以无视 。 但是 , 朱瞻基并不信任张辅 , 否则就不会很快解除他的兵权 。
【历史故事】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概率很大
文章图片
汉王进行“靖难之役” , 朱瞻基决定让阳武侯薛禄挂帅出征 , 这是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将 , 也是除了张辅之外 , 勉强可以挂帅的武将了 。 得知薛禄挂帅 , 朱高煦设宴款待众将 , 信心满满 , 击败对手并不难 。
燕王“靖难之役”时 , 朱高煦、薛禄曾并肩作战 , 对彼此都很了解 , 薛禄一般般而已 , 没啥亮点 。 史载:“煦初闻禄等将兵 , 攘臂大喜 , 以为易与 。 ”对朱高煦而言 , 薛禄就是李景隆之流 , 可以轻易搞定;朱瞻基麾下没有大将 , 有何惧之?
朱高煦的自信 , 并非没有理由 , 朱瞻基方面确实缺乏能打之人 , 众将听说要出征乐安 , 与汉王交战 , 都战战兢兢 , 非常害怕 。 此种情况 , 夏原吉看得很清楚 , 且以李景隆之覆辙劝告朱瞻基 。 史载:“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 , 命下即色变 , 临事可知矣 。 ”
大军还没出征 , 众将就心存畏惧 , 一旦交战则可想而知 。 再则 , 这些将领与朱高煦曾并肩作战 , 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一般;战局遭遇挫折 , 没准他们会倒戈 , 投奔朱高煦而去 。 要知道 , 朱棣“靖难之役”时 , 南军倒戈的将领可不少 , 尤其是曾追随朱棣北伐的将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