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丐:用乞讨和双膝跪出一座义学堂,光绪赐他黄马褂,留清史

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千古一丐:用乞讨和双膝跪出一座义学堂,光绪赐他黄马褂,留清史
文章插图
的确,善良是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品格,一个人身处逆境的人是很难仍怀善良的。但武训却不一样,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乞丐,但他却是很伟大的。他一生都致力于兴办义学,让更多的贫困人家能有上学的机会。1938年12月,武训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的一个姓武的贫困人家。武训并非他的本名,这是后来清政府为了嘉奖武训的功绩而为他起的名字。武训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被大家叫作武七,也被人称作武豆沫。武训一家虽然贫穷,但日子还算马马虎虎过得去。可在武训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只留下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几个孩子。武训也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失去了读书求学的机会,这是武训心里最遗憾的事。
千古一丐:用乞讨和双膝跪出一座义学堂,光绪赐他黄马褂,留清史
文章插图
幼年丧父的武训为了养活自己只好沿街乞讨。14岁那年,武训凭借一身好力气离开家庭去外面给人当佣工。因为年纪小,武训吃尽了苦头。雇主总是让武训做最脏最累的活,还拖欠武训的工资。而更让武训绝望的是,因为他没有读过书,雇主还做了假账不给他工资。武训气不过和雇主争辩,却被狠狠地打了一顿,在床上躺了三天才恢复。吃了没文化的苦,这让武训心里既心酸又无奈。他不敢再去打工,思来想去,20岁的武训决定行乞兴学!他要让更多和他一样没条件读书的人能识字儿,不至于像自己一样。于是,衣衫褴褛的武训挂着一个破布带、拿着乞讨的碗四处行乞。随后的十几年行乞生活里,武训的足迹遍布了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行乞的生活并不像电视剧里所演的丐帮那样潇洒自在,反而是非常心酸、艰难。在清朝或者是任何一个封建朝代,乞丐的地位都是最低的,低到可以被任何人打骂、欺负甚至是践踏。武训在行乞时经常碰到一些以侮辱别人为乐趣的人,但武训都忍下来了。他要完成他的愿望。
千古一丐:用乞讨和双膝跪出一座义学堂,光绪赐他黄马褂,留清史
文章插图
省吃俭用的武训走走停停,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他30岁那年,武训凑够了200多吊钱。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200多吊钱并不算多,可这全是武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点点\"抠\"出来的。从20岁到30岁,这十年来,武训风餐露宿、省吃俭用。有时候坚持不下去了,武训就哼着自己编的曲儿:\"我攒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此时的武训头发又脏又乱,一张脸也是脏得不行,衣服又破又烂,但是他却是快乐的。除了行乞,武训还学会了一身技能。白天行乞结束后,晚上武训就纺线织麻,他还时不时的给富人打短工,赚取一些钱,还会给人当媒人、当信使赚取谢礼。经过多年的辛劳、努力,48岁的武训终于购置了良田230多亩,积攒了3800多吊钱。钱多了,武训居无定所没有地方把这些钱存放。想过来想过去,武训决定把全身的存款都存放到一个叫杨树坊的年轻举人家里。
千古一丐:用乞讨和双膝跪出一座义学堂,光绪赐他黄马褂,留清史
文章插图
杨树坊为人正直、风评很好,武训贸然前去拜访,却因为低贱的乞丐身份被拦在门外。不甘心的武训跪了两天两夜才感动了杨树坊,让他进了杨府。当得知武训的经历和崇高的愿望的时候,杨树坊被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深深感动了。他答应替武训存钱,还愿意帮他办学。1888年,50岁的武训花了整整4000吊钱在堂邑县柳林镇的东门外修建了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三十年的风餐露宿、三十年的省吃俭用,武训一生未娶,艰难而又坚定的完成着他的梦想。义学建成后,武训到当地的知名的举人、进士家里跪请他们去义学任教,有了老师不能没有学生啊,可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义学去,他们害怕\"崇贤义塾\"的学费太高他们支付不起,尽管武训一直强调义学不收取任何学费。无奈之下,武训又一家家拜访当地有孩子的人家,恳请他们送孩子去上学。
千古一丐:用乞讨和双膝跪出一座义学堂,光绪赐他黄马褂,留清史
文章插图
他知道没文化的悲惨,他不愿意这些花儿一样的孩子以后会和他一样。好在义学很快就正式运行了,开学第一天,武训拜老师拜学生以示尊重。因为不放心,武训每天都会去义学探视。有时看见勤勉的老师,武训欣慰激动得下跪表示感谢;而看见一些懒散的老师,武训就下跪恳请警示。甚至武训还会下跪请求不认真的学生认真学习。正因为武训的认真,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懈怠。一时间,\"崇贤义塾\"里学有所成的人数不胜数。1896年,59岁的武训因病去世。那一年他正在新来的义学里探视师生的情况,在学生们清脆、朗朗的读书声里含笑去世。得知武训去世的消息后,乡亲们自发为他送殡,堂邑、馆陶、临清三个县的全体乡绅们也都为武训抬棺送殡。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也自动参加武训的葬礼。在葬礼上,受过帮助的师生都悲痛大哭,一时间,哭声震天,在场人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