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品西游究竟是败笔还是神来之笔?,罗贯中对曹操误杀吕伯奢一事的改编( 三 )


但是这对于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 因为他所在乎的并不是世人对自己的看法 , 而是自己能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 只要能够推翻董卓 , 让天下逐渐回归太平 , 即使背上不仁不义之名也无妨 。
在此之后他的许多行为 , 也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 譬如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 ,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 因为此事虽然并不符合当时人们奉行的君臣之道 , 然而却不可否认 , 此举的确非常有利于北方天下的统一和稳定 。
那么此时回过头来再看罗贯中对吕伯奢一事的改编 , 他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把控 , 都达到了一个十分高超的水平 。 看似不合理的改编 , 却是神来之笔的刻画
通过以上最《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分析 , 其实已经不难看出 , 罗贯中对他的定位是一个胸有大志 , 但却在某些程度上不拘小节的多面型人物 。 尽管其主要宗旨不曾偏离正义 , 不过在一些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上 , 明显不太符合人们的传统观念 。
小胖品西游究竟是败笔还是神来之笔?,罗贯中对曹操误杀吕伯奢一事的改编
文章图片
曹操
而这也正是作者想要体现的独特之处 , 因为在一部文学中 , 想要刻画一个简单鲜明的人物往往不算太难 。 可是若想刻画出一个像曹操这样拥有极其复杂内心的形象 , 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 亦正亦邪 , 善恶并存 , 可以冲冠一怒刺奸佞 , 也可以斩草除根保自身 。 既拥有心怀天下的志向 , 同时也奉行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则 。
那么既然要想展现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性格 , 自然就需要用前后矛盾的写作手法 , 使其游走在英雄与魔鬼之间 。 因此《三国演义》书中 , 也就出现了这一次非常突兀的改编:上一刻还是舍生取义的孤单英雄 , 下一刻就变成了杀人如麻的不仁不义之徒 。
如果《三国演义》原著中能够承袭《魏书》中的说法 , 所有情节自然会变得更具合理性 , 但是与此同时也会缺少一种艺术性 。 毕竟演义和正史本身就有所区别 , 拥有更大的想象与塑造空间 。
同时罗贯中对于这段情节的处理 , 也为曹操后来做出的一系列举动埋下的伏笔 , 从最初时期就为其奠定了这种不同寻常的人物性格 。 虽然单从这一个桥段来看 , 的确显得有为逻辑 , 但是从长远角度出发 , 这次改编无疑非常成功 , 彻底将这种矛盾结合体的性格凸显了出来 , 让以后的故事 , 得以发展的更加顺利成章 。
小胖品西游究竟是败笔还是神来之笔?,罗贯中对曹操误杀吕伯奢一事的改编
文章图片
罗贯中
这样的塑造手法在今天固然已经不算罕见 , 可是在长体小说刚刚启蒙的明朝时期 , 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 无异于神来之笔 。 在此可以对比一下同一时期的其他经典就会发现 , 其余名著中从未出现过如此复杂的人物心态刻画 , 向来都将黑白与善恶的界限 , 划分的十分清晰明了 。
可是那样的故事结构与人物形象 , 明显不足以刻画出足够真实的大千世界 。 而罗贯中对于曹操这一角色的塑造 , 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单调的文学世界 , 使人物的内涵变得丰富了起来 。 如此正如老子所提倡的哲学之至理:“大直若屈 , 大巧若拙 。 ”
看似存在着漏洞与缺陷 , 可实则却是前无古人的突破和创新 。 这是一个文人推动文学进程的见证 , 是人们在想象空间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体现 。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不朽名著 , 不仅是因为这部书的细节 , 经得起逻辑思维的推敲 , 更是因为它的存在 , 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标杆 。 结语
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奢一事的争论 , 最终证实了罗贯中的改编 , 并非逻辑不足的败笔 。 但是我们之前所提出的质疑 , 依然有存在的意义 , 因为如果不曾提出这个疑问 , 那么有些真理就会一直被埋藏 , 难以被人发现 。
所以说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过去 , 我们都应该继续保持质疑性的态度和眼光 , 去看你的那些未知或已知的事物 。 真理不辩不明 , 信仰不疑不真 , 文学是如此 , 现实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