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为志存寻找坐具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由“席地而坐”到“垂足坐”( 二 )


比起前两者 , 它更高 , 但面积也更为狭小 , 是当时唯一的高足坐具 , 此外它还可以折叠 , 便于携带 。 恰逢该时期 , 礼节逐渐崩坏 , 对于跪坐要求的束缚也逐渐淡薄了 , 于是在胡床的推动下 , 人们发展出了垂足坐的形式 。
史为志存寻找坐具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由“席地而坐”到“垂足坐”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 , 秦汉时期的坐具领域呈现出席、床、榻三足鼎立的趋势 , 到了末期 , 胡床又成为了新秀 。 魏晋时期传入的坐具 , 墩和方凳
魏晋时期 , 席子开始逐渐被淘汰 , 床、榻和胡床成为了常用的坐具 。 与前朝相比 , 该时期的床、榻高度有所增加 , 但是依然不算高 。 除了以上三种坐具 , 魏晋时期还有墩和方凳 。
墩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传播的 , 形状上细腰鼓型——上下面为圆形 , 中间处较细 , 往里凹 , 形成了常见的腰鼓形状 。 墩不一定是实体的 , 也有中间镂空的类型 , 外表以莲花图案为主要装饰 , 由一个个莲花花瓣组合而成 。
【史为志存寻找坐具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由“席地而坐”到“垂足坐”】方凳则是通过墩演变而来的 。
顾名思义 , 它是长方体 , 而且没有镂空 , 均为实体 。
史为志存寻找坐具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由“席地而坐”到“垂足坐”
文章图片
不过墩和方凳仅在魏晋时期流行一时 , 此后便很快被淘汰了 , 生命力远逊于床和榻 。 隋唐时期 , 椅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隋唐时期跪坐已经少人有问津了 , 椅子正式登上坐具舞台 , “椅子”这个名称最早就出现于此 。 《济续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记载:“绳床十 , 内四椅子” 。
唐朝中期 , 椅子显现出浑厚、宽大、稳重的特点 , 体重比较沉 , 气势较为雄浑;而且在装饰上注重构图的均匀对称 , 造型雍容大度 , 色彩比较艳丽 。 唐代的椅子在形式上与胡床比较相似 , 但是无法折叠携带 , 可以看作是后者的发展 。
由于唐朝佛教盛行 , 因此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受到其影响 。 在坐具中 , 高脚靠背椅就是受佛教影响而出现的产物 。 《资治通鉴》记载:“绳床以板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著地” 。
高脚靠背椅又被称为绳床 ,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 , 它的样式与现代椅子十分接近 。
绳床是胡床的进一步发展 , 与之前的椅子想比 , 它发展出了靠背和托手 , 尤其是靠背这一点 , 大家要知道对于坐具来说 , 是否拥有它是评价舒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
史为志存寻找坐具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由“席地而坐”到“垂足坐”
文章图片
前代坐具所没有的极大舒适度 , 使得这种绳床迅速发展起来 , 广受欢迎 。 但是在唐代 , 床和榻依然被广泛使用 , 所以绳床尚未取代他们的正统地位 。 唐代以后 , 椅子成为坐具的正统
唐代以后的坐具 , 基本没有了种类的创新 , 都是对椅子的形式加以改进 , 创造出新样式 。
由于休息与办公的分离日益明显 , 所以唐代以后 , 床和榻已经不再是日常坐具 , 椅子正式成为了坐具界的主宰 。
宋朝的坐具舞台上 , 随着跪坐传统的终结 , 椅子已经是绝对的主角 , 成为了正统 。
在道家“天地与我并生 , 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影响下 , 它的总体风格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 , 在装饰上偏好朴素、雅致 , 在重点部位加以点缀以突出画龙点睛的效果 。
宋代的椅子除了沿用前代样式外 , 还创造出了一种圈背交椅 。 圈背交椅是对前代的胡床和绳床推陈出新的产物 , 它吸收了胡床较高、方便折叠的特性 , 并且提取了绳床有靠背和扶手的优点 , 成功的把舒适与便利相结合 。
圈背交椅的特点体现了汉族儒家文化的正襟危坐和道家文化的优雅 , 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 。
至此 , 椅子的样式创新基本结束 , 以后所产生的变化都局限在装饰和构造方面的风格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