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堪当帝王之师的刘伯温何以未获重用反被诬陷致死?

作者:李大奎
【爱历史】堪当帝王之师的刘伯温何以未获重用反被诬陷致死?
文章图片
"三分天下诸葛亮 , 一统江山刘伯温" 。 民间对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有着极高的赞誉和好评 。 只可惜 , 这位大神级别的英雄在大明朝开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 , 反而被迫告老还乡 , 最终受诬陷致死 , 终年65岁 , 让人唏嘘不已 。
这倒底是为何呢?不妨一探究竟 , 先从刘伯温的生平说起吧 。
【爱历史】堪当帝王之师的刘伯温何以未获重用反被诬陷致死?
文章图片
一、元朝进士刘伯温
公元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的刘伯温 , 家景还算不错 , 父亲刘炝任职遂昌教谕 , 打小教他启蒙读书 , 给他取名刘基 , 意思是要他作刘家富贵的奠基石 。 刘伯温的确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 天资聪颖的他年少好学 , 被乡邻们称为神童 。
12岁时 , 刘伯温便考中秀才 , 在郑复初等名士的拓展教育下 , 学习程朱理学 , 后又潜心专研天文地理及兵法谋略、诗文等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就这样天道酬勤下 , 刘伯温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脱颖而出 , 成长为集大成的"后朝军师" , 有名的军事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 。
元至顺年 , 23岁的刘伯温高中进士 , 后被元廷授江西高安县丞 。 只因刘伯温刚正不阿 , 尽管政绩突出 , 仍被同僚中伤而得不到重用 。 腐朽的元廷在摧枯拉朽的农民起义军反抗下 , 几次启用刘伯温应急 。 但一当刘伯温取胜后 , 还是把刘伯温凉在一边 , 根本不把刘伯温体恤民情的建议放在心上 。
刘伯温极度失望之下 , 于1356年45岁时正式辞去元朝的官职 , 开始著书立说(语文课本中的《卖柑者言》便是其一) , 过上再不过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 朱元璋了解到刘伯温的景况后 , 于1359年以"三顾茅庐"方式礼聘刘伯温出山 , 邀请他出谋划策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 , 解百姓于倒悬 。
刘伯温为朱元璋拳拳的赤诚之心所感动 , 答应出山辅佐 。 他当上朱元璋的军师后 , 便切实以自己的"时务十八策"协助朱元璋逐一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军事集团 , 再通过"北伐中原"一举拿下没落的元廷 。 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于1368年定都南京 , 建立大明王朝 。
【爱历史】堪当帝王之师的刘伯温何以未获重用反被诬陷致死?
文章图片
二、诚意伯刘伯温
由此 , 功不可没的刘伯温作为大明开国元勋被朱元璋誉之为"吾之子房" , 认为刘伯温作出的贡献也就如同汉初的张良那样不可或缺 。
但朱元璋说归说 , 在论功行赏时却没有像刘邦礼遇张良那样对待刘伯温 , 只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的封爵 , 还不能世袭 , 食禄不过一年240石 , 与"六公之首"的李善长年禄4千石相比 , 简直是天渊之别 。
朱元璋何以这样打压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是顺应天时的草莽英雄 , 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 , 他特别忌惮刘伯温 , 担心刘伯温"既能载舟 , 也会覆舟" 。
毕竟刘伯温的出身特殊 , 能力又太强 , 运筹帷幄 , 料事如神 , 博古通今 , 知天文懂地理 , 擅长经纬之学 , 堪当帝王之师 。 留他在身边太危险了!
打天下时 , 可以患难与共 , 请他出谋划策 , 助他南征北战 。 到了打下江山治理天下时 , 像刘伯温这样的能人名人还是弃之不用冷落为好 。
朱元璋这样的心态变化 , 便决定了开国元勋刘伯温晚年堪忧的命运 。 尽管刘伯温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 , 也没有在意朱元璋对他冷落式的封赏 , 诚意伯就诚意伯吧 , 自己不争名夺利潜心于学总可以了吧(所以他后来的学术著作便称之为《诚意伯文集》) 。
【爱历史】堪当帝王之师的刘伯温何以未获重用反被诬陷致死?
文章图片
三、草民刘伯温
怎奈朝堂之上 , 哪是一个退字便能了却 。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 , 见朱元璋如此对待"后朝军师" , 便开始集体攻讦刘伯温 , 说他是浙东集团的骨干 , 对大明朝其实并不那么耿耿忠心 。
李善长何以如此深恨刘伯温?也许是"既生亮 , 何生瑜"之故吧 。 他们之间除了能力与政见冲突外 , 其实还有一个死结:因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循私枉法 , 犯在了刘伯温的手上 , 刚正不阿的刘伯温按例处死了李彬 。 倚老卖老的李善长便认为浙东派的刘伯温不给他淮西派面子 , 从此结下水火不容的梁子 。
深谙帝王之术的朱元璋巴不得淮西、浙东两派互相缠杀 , 兼之他对刘伯温的猜疑更甚 , 毕竟刘伯温当过元朝的官 , 还是元朝的进士 , 又是浙东集团的重要成员 , 若振臂一呼 , 好不容易开创的大明朝被推翻不就像元朝一样轻而易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