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 二 )


雅昌艺术网“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
文章图片
迈克·哈彻和他打捞上来的数十万的中国瓷器
迈克·哈彻的盗捞不过是冰山一角 , 美国退伍老兵费·格雷科、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都曾在这狂热的盗捞中分一杯羹 , 中国水下考古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
拍卖空手而回:被逼出来的“水下考古”
3万美元连一次举牌资格都捞不到 , 眼睁睁看着我们国家被盗捞的文物被外国人拍走 , 这事深深刺激了中国 , 所以不久国家召集文物、司法及海事等各部门座谈 , 着手筹建中国水下考古队伍 。 中国历史博物馆便承担起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拓荒”的重任 , 于1987年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中心) , 并派人去荷兰、美国、日本学习水下考古 。
雅昌艺术网“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
文章图片
水下考古难度极大 , 对考古队员也是体力与耐力的考验
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顺利 , 据原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回忆 , 他们赴国外学习时一穷二白 , 没钱没技术没设备 , 连潜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欧洲人天生体力好 , 又把潜水当作日常娱乐项目 , 所以当时过去的中国学员 , 刚刚在游泳池里训练了两周 , 便仓促跟着下海了 。 那时中国学员们甚至连合身的潜水服都没有 , 在水下待四五个小时 , 腿都快磨破了 。
1989年9月 , 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得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合作 , 开办全国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 由国家文物局召集来自福建、广东、山东、广西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11名考古人员参训 。 培训班在青岛开展为期3个月的理论学习和潜水训练 , 次年 , 在连江定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水下考古训练 。
雅昌艺术网“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
文章图片
定海湾水下考古培训
白礁是定海湾东北一个一二十平方米的荒礁 , 随潮水涨落时隐时现 。 上世纪80年代 , 当地渔民在白礁附近海域打捞了很多古瓷器走私贩卖 。 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到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培训实习、调查试掘 , 下到水下12米处 , 发现了在海底散落的瓷器 , 遗址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 沉船只找到一块木板 , 瓷器已经快被盗完 。 被打捞出水的只剩下几百件瓷器 , 多是碗、盏 , 为宋元时期外销瓷 。 培训结束后 , 11名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人员 , 获得了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 。 后来 , 他们都不孚众望地成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骨干力量 。
1998年5月至6月 , 国家文物局又在连江定海开办第二期水下考古培训班 , 自主培养了20名水下考古人员 。 从1987年到2004年 , 经过多年培训 ,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 , 五期培训班 , 共培养了八十余位考古队员 , 并于2003年在广东阳江建立水下考古培训基地 。
雅昌艺术网“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
文章图片
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的打捞
“异想天开”的整体打捞
从1987年被发现 , 到1998年中国水下考古队伍的壮大 , “南海I号”依旧静静地躺在它沉没的地方 , 关于它的传说始终撩拨着考古队员的心 , 但让它重见天日 , 似乎又遥遥无期 。 1999年 , 香港商人陈来发在香港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并发起募捐 , 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 。 得益于这笔捐助 , 2001年4月 , 12名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再次扬帆出海 ,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 这次行动对“南海1号”有了精确的定位 。 而这次新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南海I号”保存的状况非常完整 , 大大超出了人们以往的想象 。
雅昌艺术网“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
文章图片
“南海Ⅰ号”沉船上密密麻麻的文物
在随后的几年里 , 考古队员断断续续下潜 , 对“南海I号”展开了细致的调查 。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艘在中国制造的“福船” , 其制作船体的马尾松很可能就来自东南沿海 。 其次 , 这条远洋大船 , 长30.4米、宽9.8米 , 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 , 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 , 载重可能近800吨 , 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 。 在相关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古代信息 , 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贸易中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研究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