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娃我怕”时,你的回答很重要,当孩子说“妈妈( 二 )


有些大人为了让孩子快点睡觉 , 就会吓唬孩子:“你再不乖乖睡觉 , 警察就会来抓你 , 外面的怪兽就会把你吃掉!”孩子在大人这种语言的“威慑”下 , 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
同时 , 孩子自身的经历也会导致“习得恐惧” 。
我儿子四岁时 , 有一次吃饭 , 因为我没有把鱼刺完全剔除干净 , 他吃鱼时被卡到了 , 当时吓得哇哇大哭 。 虽然后来鱼刺被医生打麻药取了出来 , 而且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细 。 但这件事过去后很长时间 , 我儿子一看到吃鱼就躲 。
孩子因为遭遇过一次小小的“创伤” , 就会害怕重复体验同一种负面感受 。
嘟嘟娃我怕”时,你的回答很重要,当孩子说“妈妈
文章图片
3
孩子恐惧时 , 爸爸妈妈的积极回应 , 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剂” 。
当孩子诉说自己的恐惧时 , 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积极的回应 , 爸妈可以怎么做?
积极地倾听 , 告诉孩子我能理解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 , 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 , 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 可是 ,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 ”
当孩子说出“妈妈 , 我害怕”时 , 本能的反应就是“这有什么好怕的” , 似乎孩子的“害怕”在大人眼里是就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 。 这样的安慰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 给孩子的恐惧“雪上加霜” 。
但积极的倾听需要妈妈全身心地投入 , 不止用耳朵 , 更是用心去听孩子的诉说 , 专注地体会孩子感受 。
无条件的接纳 , 你感到恐惧并不丢脸
孩子因为想象力比大人更丰富 , 同时认知能力又有限 , 所以很多在大人看来并不值得害怕的事物 , 在孩子的眼里就会成为被放大的“恐惧对象” 。 比如:一只玩具蜘蛛、一条玩具蛇、一把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枪…… 。
当他们因此产生恐惧 , 无助地说出那句“妈妈 , 我害怕”时 , 我们不必过于担心 , 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 我们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 要接纳孩子心中的不安 , 让孩子体会到跟妈妈呆着一起是安全的 。
正确引导 , 让孩子描述出来 , 就没那么可怕了
皮亚杰的“儿童泛灵论”认为:
处在“前运算阶段”(即2~7岁)的儿童 , 还无法区分什么物体是有生命的 , 什么物体是没有生命的 , 而是会把自己的意识和意向推向所有物体 , 认为所有物体都和人一样 , 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情感的 。
而这个时期 , 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处在积累阶段 , 父母是孩子认识外界事物的通道之一 , 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时 , 父母的引导格外重要 。
作为妈妈 , 我们可以带孩子在生活中多观察 , 让孩子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明白一些科学常识 。 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 要及时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 平时多鼓励孩子、赞赏孩子勇敢的表现 , 可以鼓励孩子画出自己让自己不安的东西 , 或者鼓励他们描述出来 , 越具体越好 。
有时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害怕的东西也不过如此啊 。
嘟嘟娃我怕”时,你的回答很重要,当孩子说“妈妈
文章图片
4
面对孩子的害怕或恐惧 , 我们要做的就是稳稳地站在孩子身后 ,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 给予他们积极、正向的回应 , 让他们觉得背后有力量、有靠山 。
妈妈能够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容器” , 孩子才能真正觉得心安 , 彼此之间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任感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理解孩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 与孩子共创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
每一个大人都曾是孩子 , 而每一个孩子都会长成大人 。
【嘟嘟娃我怕”时,你的回答很重要,当孩子说“妈妈】面对孩子的害怕 , 只要妈妈们能够保持内心的笃定 , 多给孩子一些积极、正向的回应 , 他们就会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 , 幸福快乐地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