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会中国高铁抄袭赔本赚吆喝?为什么西方失算了?

_本文原题为:中国高铁抄袭、赔本赚吆喝、新殖民主义 。。。 各种论调频出 , 为什么西方失算了?
来源:瞭望智库
近日 , 京沪高铁首份年报公布 , 日赚超3000万 。
2008年的8月1日 , 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最高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 , 中国正式跨入高铁时代 。
十几年来 , 从渤海之滨到西部戈壁 , 从中部平原到西南群山 , 从东北雪原到江南水乡 , 中国高铁串珠成线、连线成网 。 四通八达的高铁 , 创造了百姓出行新速度、经济发展新动力和中国创新新高度 , 改变着中国 , 也影响着世界 。
截至2019年底 ,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 , 运营里程数稳居世界第一 。
成绩背后 , 中国高铁作为闪亮的“国家名片” , 从来不乏争议 。 比如 , 到底有没有依赖国外技术?有没有“以市场换技术”?长期以来 , 中国高铁抄袭、赔本赚吆喝、新殖民主义之类论调层出不穷 。
今天 , 库叔分享一篇文章 , 一窥背后的故事 。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 , 摘编自《新火》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 原文有删减 , 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
中国工业能够建设、装备和运营高铁的早期技术绩效 , 是决策层能够下决心大规模建设高铁的一个前提条件 。 反过来讲 , 大规模建设高铁又促进了技术的迅速进步 , 因为它为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应用机会 。
天天读报会中国高铁抄袭赔本赚吆喝?为什么西方失算了?
文章图片
这个机会的重要性有三:
第一 , 应用是技术研发和创新获得经济回报的唯一途径 , 所以大规模建设带来的确定需求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新技术采用提供了动力和财力 , 使它们在建设技术、装备技术和服务技术上产生了不断创新的势头 。
第二 , 应用为技术改进和后续创新提供了“问题”的来源和解决“问题”的压力 , 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 。
第三 , 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下大规模建设高铁 , 使中国的高铁技术迅速走出了与日本、欧洲不同的技术轨道 , 而高铁在铁路网中的比重扩大则会改变铁路网的目标和功能 。 这两个因素为铁路网在系统层次上发生重大变化(即范式变化或基础原则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 使中国走上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道路 , 而系统层次的重大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所有的技术 。
1
【天天读报会中国高铁抄袭赔本赚吆喝?为什么西方失算了?】三大阶段
我们按照大致的历史顺序简要分析一下大规模建设对于中国高铁技术进步的影响 。
天天读报会中国高铁抄袭赔本赚吆喝?为什么西方失算了?
文章图片
2020年5月2日 , 建设中的徐连高铁项目
第一阶段:引进技术阶段 。
由于自然环境决定的线路条件 , 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产品拿过来就可以在中国使用 , 任何引进的外国车型都必须接受中国企业的适应性改造(重新设计) 。
适应性改造必须以试验为依据 , 如在跑线路之前要对牵引系统做模拟、组合试验 , 还要模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恶劣状况 , 要做各种试验 , 包括疲劳可靠性等所有可能想到的试验 。 此外 , 改造不可能一次性成功 , 需要不断地进行试验 , 通过地面试验的先期验证后还要上车跟踪 , 以实际运行数据分析整车的安全性并掌握列车全生命周期内服役性能的变化 , 然后相应做出重新设计 。
因此 , 即使最初的目标是“复制” , 也仍然需要“研发” 。
事实上 , 中国企业对引进车型进行的适应性改造 , 都接近于从头开发新产品所要求的技术过程 。 中国企业能够完成这个过程 , 恰恰说明它们具有因长期自主开发而积累起来的强大能力基础(完整的产品开发平台) 。 这种强大的吸收能力也使中国企业通过适应性改造过程 , 获得了外方并没有转让的成熟整车的试验数据 , 这成为中国企业后来进行整车自主开发的经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