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萍子说财经高善文:观察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三个维度( 五 )


在服务业中 , 医疗服务业可能受到了疫情的正面影响 , IT服务业至少有一部分受到正面影响 , 金融的很多子行业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 。 但一些相对低端的、就业密度特别大、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工资水平比较低的领域 , 却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冲击 , 比如线下的仓储、零售、餐饮、旅游、酒店等 。 可以说 , 新冠疫情对总需求的打击很大 , 但它对服务的打击要重于对商品的打击、重于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打击 。 这就可以解释在总量层面看到的事实 , 即低端劳动力市场受到相对更大的负面冲击 。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 , 如果疫情主要冲击的是高收入人群 , 他们消费开支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冲击的是低端劳动力 , 由于现金流的压力 , 冲击会很快转化为消费活动的大幅度下降 , 进而对经济造成次生的伤害 。
我们能否给予这一群体一定程度的收入支持 , 以刺激需求呢?
我们先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 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刺激需求措施吗?我认为不是 。 如果政府拿一笔钱给低收入群体 , 他们也许花了其中的90% , 从而形成对需求的刺激 , 但消费倾向不可能大于1;而如果政府把这笔钱用于基础设施投资 , 银行提供额外的配套贷款 , 造成的需求扩张就可能大于初始开支 。
第二 , 这笔钱从哪里来?毫无疑问要靠政府发债 。 政府发债将最终由未来的纳税人来负担 , 在最坏的条件下会以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吸收 。 这在根本上牵扯人群之间、甚至代际之间的收入转移 , 即使不影响这些纳税人目前的消费倾向 , 这也牵扯到公平问题 。
但我认为 , 通过未来纳税人负担来支持现在的债务发行 , 为低收入者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 以支持其一定的生活水平 , 防止总需求进一步收缩 , 虽然不见得是最有效的需求刺激手段 , 但它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人文关怀 , 体现了危机环境中 , 社会对特定受损群体所承担的救助义务和责任 , 仍然很有必要 。
对于在疫情中受损比较大的部分行业、企业而言 , 这些讨论也是适用的 , 即尽管这不能最大程度地刺激短期需求 , 但社会对这些受损群体负有救助责任 。 同时 , 这些受损行业、企业 , 特别是其中的诸多中小企业持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存量 , 比如客户关系网、管理技能、品牌等 , 转移支付有助于维持这些有效的社会资本存量 , 稳定就业 , 并帮助经济在疫情结束后快速恢复 。
在后一意义上 , 这既可以维持有效的社会资本存量 , 又不扭曲资源配置 , 还是灵活可逆的 , 在这些方面 , 都比扩大基建投资刺激需求更有效率 。
小结
总结来看 , 本文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观察:
1、疫情期间 , 经济产出总量和总体价格水平的数据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新冠疫情对产出的影响是金融海啸时期的两倍到四倍 , 但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却只有金融海啸的20%左右 。
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 , 总供应受到的扰动是经济数据变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 它仅略小于总需求冲击 。 在全面解除对总供应的封锁之前 , 单向刺激总需求可能无法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 反而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相反 , 在保证疫情控制的情况下 , 逐步放开对供应活动的限制 , 经济自然会向上反弹 。 因此 , 政策需要平衡地考虑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 , 以及两者之间缺口的大小及其动态演化 , 避免过度依赖总需求管理 。
2、疫情期间 , 不仅线下消费活动经历了非常大幅度的下降 , 线上消费活动(例如可选领域的服装、日用品等)的下降幅度也很大 。 这显示了在冲击面前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 。
大体来说 , 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恐慌、适应和预期调整三种过程 , 这驱动了其行为变化 , 及近期的数据起伏模式 。
公平地说 , 即使经济活动完全正常化 , 在疫情风险彻底解除之前 , 我们也难以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活跃程度 。 但与疫情共存的最优状态跟我们目前的状态相比 , 可能仍有比较远的距离 , 所以我们仍需要、并正在向这个方向缓慢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