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夜晚读诗,被明朝诗人袁凯的一句“异乡秋色不胜多”打动了

夜晚读诗 , 被一句诗打动了——莫怪行人头尽白 , 异乡秋色不胜多 。
这句诗出自明代初期诗人袁凯的《淮西夜坐》 。
《淮西夜坐》
明·袁凯
萧萧风雨满关河 , 酒尽西楼听雁过 。
莫怪行人头尽白 , 异乡秋色不胜多 。
袁凯 , 我只读过他的一首《京师得家书》:
江水三千里 , 家书十五行 。 行行无别语 , 只道早还乡 。
这首五言绝句诗以平白的话语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故而入选了小学课本 。
【爱历史】夜晚读诗,被明朝诗人袁凯的一句“异乡秋色不胜多”打动了
文章图片
但是对于袁凯其人 , 我是不甚了解的 , 所以就去查阅资料了解了一下 , 结果才发现这个诗人真的不简单(这个在文末再说) 。
袁凯 , 字景文 , 号海叟 , 被推为“明初诗人之冠” 。 以《白燕》一诗负盛名 , 人称“袁白燕” 。 但我读了《白燕》 , 没有这首诗有感觉 , 可能是因为此时的心境吧 。 能打动我的还是这句“莫怪行人头尽白 , 异乡秋色不胜多 。 ”
这一点很正常 , 可能他的《白燕》比较有文采 , 但此时的我思乡心切 , 异乡秋色充满了悲凉 , 这种感受 , 想必袁公是更有体会的 。 正如他在诗里说的那样:
潇潇风雨洒满人间山河 , 诗人独坐西楼 , 杯中酒已饮尽 , 只能听那孤雁哀鸣 , 从眼前飞过 。 不要去惊讶行人的满头白发 , 漂泊异乡的人看不到家乡美丽的秋色 。
【爱历史】夜晚读诗,被明朝诗人袁凯的一句“异乡秋色不胜多”打动了
文章图片
从开篇一个“满”字就给人满满的压抑和无法抗争的无力感 , 风雨飘摇 , 然而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 人是如此渺小和脆弱 。 第二句一个“尽”字写出诗人酒已饮完的百无聊赖 , 因为我们说借酒消愁 , 但是此刻酒已饮尽 , 诗人该如何消愁?偏巧这时还有一只孤雁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哀鸣着飞走了 。 此情此景 , 如何不叫人黯然神伤 。
同时这里孤雁飞鸣也代表了时间的流逝 , 看似最后一切都归于平静 ,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 然而时间却无声无息地溜走了 。 岁月无情 , 转眼又是秋黄 , 所以这样的场景诗人已经是看了一年又一年 。
如此便才会有“莫怪行人头尽白 , 异乡秋色不胜多“的感慨 , 这一句真可谓是切中肯綮 , 就像是一把尖刀一下子扎进了我们的心窝子 。
事实上从自然气候来说 , 异乡的秋色和故乡的秋色可能并没有什么两样 , 也或许在平常的时候 , 在我们眼里 , 也是这样的感受 。
可是在某个特殊的时候 , 你就会觉得异乡的秋色 , 哪哪都不如故乡 ,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 。
【爱历史】夜晚读诗,被明朝诗人袁凯的一句“异乡秋色不胜多”打动了
文章图片
【爱历史】夜晚读诗,被明朝诗人袁凯的一句“异乡秋色不胜多”打动了】苏轼当年自父丧守孝期满离开眉州后 , 此后数十年竟不得一次归乡 。 贺知章告老还乡后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但好歹他算是看到了故乡的秋色 。
我们有些人从少年甚至可能更小的时候 , 离开故乡 , 在外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然而慢慢头发斑白了 , 双鬓染上微霜 , 可能也再也没机会回去了 。
异乡的秋色再美 , 但终归是异乡啊!
或许这就是袁凯这首小诗如此脍炙人口而又能打动人的原因吧!
最后跟大家聊一聊袁凯不简单的地方:他居然能骗过朱元璋 , 从朱元璋手下活命 , 尽管采用的方式听了让人想吐 。
洪武四年(1371年) , 袁凯被人举荐当了御史 , 颇受朱元璋的信任 。 但我们知道对于喜怒无常的朱元璋来说 , 他的信任那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 , 他信任你就信任 , 说不信任转过头就把你给s了 。
那中山王徐达的老婆谢氏就因为口无遮拦说错了一句话 , 就被朱元璋给k了 。 宁妃的哥哥因为在朱元璋面前说错一句话 , 不得已拔光了自己的头发装疯 。
这些王公贵胄尚不能免 , 何况前朝“遗臣”袁凯 。
【爱历史】夜晚读诗,被明朝诗人袁凯的一句“异乡秋色不胜多”打动了
文章图片
袁凯害怕遭到诛s , 为了活命 , 所以也只能装疯 。 但是朱元璋并不相信他疯了 , 朱元璋说疯子是没有知觉的 , 就命人用锥子扎他 , 他咬着牙忍着疼 。 回到家里 , 他又用铁链拴住自己的脖子 , 整天疯言疯语 。 但是朱元璋仍不相信他疯了 , 依旧命人暗中监视他 。 直到后来监视他的探子见到他在墙边吃“狗屎” , 朱元璋才相信他的确是疯了 。 最终换来了“寿终正寝”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