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玉看皮瓷看底:一篇文章教你瓷器真伪鉴定之底足辨伪法|值得收藏( 二 )
底部垫烧痕
修胎痕迹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 , 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 ,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 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 。 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 这个不相同的本地一看很明显 。 当然高仿的瓷器中也是用竹刀修胎 。 所以对于瓷器的判定要全部翔实 。
底足做法
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 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 ,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 , 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 , 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 , 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 , 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
削足方式
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 。 相反 , 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 。 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 , 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 , 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 。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 , 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 , 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 , 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
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 , 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 。 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 , 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 。 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 , 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 , 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 。 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 , 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
二、“旋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
“旋痕” , 包括跳刀痕
在明末清初时非常明显 , 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 , 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 。 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
跳刀痕
跳刀痕产生的原因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 , 而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 。 瓷器拉好坯在挖足或修足时如刀不锐利 , 刀就会向上方飘行 , 便形成一顿一顿的放射状条纹 , 既跳刀痕 。 跳刀痕在民窑瓷器中多见 , 在明清官窑瓷器中极为少见 。 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 , 想找正规公司进行参拍 , 可与福羲拍卖艾经理洽谈191 , 三七六二 , 柒叁伍玖目前一些元明清瓷器仿品 , 也故意在底足上仿跳刀痕 。 所以 , 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 , 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 , 对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
鉴别老瓷器上的跳刀痕需要把握的特征
1、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中心向外呈现放射状的条纹 , 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内细外宽 , 各个条纹宽窄不等 , 呈不规则状 。
2、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有非常明显的 , 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有宽一些的 , 也有细密的 , 且大多跳刀痕从底足中心向外越来越明显 。
3、老瓷器上有的跳刀痕与修足旋纹同时存在 。
4、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 , 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 。
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 , 故呆而不活 , 不够自然 , 与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 。 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 , 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
棕眼
棕眼又称针鼻孔 , 康熙时的瓷器底部釉层上有大小不一的棕眼 , 分布不均匀 , 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明显看到胎体 , 光绪民国以及现在的康熙仿制品 , 棕眼往往较大 , 并且很浅 , 看不到胎体 。
棕眼
米糊底
明代以及明前的砂底大盘 , 由于胎中含铁量高 , 在通风冷却时会形成像米饭烧焦的片片印记 。
米糊底
“敲底”
道光时钧红 , 由于釉肥厚 , 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 , 为使其分开 。 只好人工敲开 , 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 但尽管如此 , 由于年代较长 , 所敲处 , 胎色变深 , 且手感平滑 。
- 【文玩】沉稳大气的黑色系文玩,这种文玩有点酷!
- 文玩▲和田玉跟酒一样,越老越醇,越玩越有味道
- 文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金佛草菩提
- 「」文玩佛珠手串界3大巅峰品类价值对决!结局是玩家没有想到的!
- 文玩@吃剩的猪骨头做成了扳指,盘了10年玉化了,成色比和田玉还润泽!
- 文玩▲这张常见的50元纸币,收藏价值竟然高达八千元,你手里有吗
- 【文玩】急!快看看你手中有这样的一元硬币吗?
- 「文玩」这几年从文玩潮流中走出的老型珠,标志着文玩圈巨大革新
- [文玩]还记得1996年那场拍卖107件黄花梨明清家具,王世襄:这些藏品“世罕其匹”
- #文玩#这六个动作,能看出你是文玩菜鸟还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