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始形成于夏朝,西周时期“华夏”成为自觉意识( 三 )


铭文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
文中的“或”是“国”字初文,“中或”即“中国”。文意是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之后,告祭于天,说他要住在“中国”,治理天下的民众。因这里是天下之中,故又称为“国中”,或称“土中”,即四土之中。
《逸周书·作雒》就把周成王时营建新都成周洛邑,说成是“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与西周金文中的东国、南国等相对而言,“中国”也就演变为指中央之地的地域,这就是中原之地。而这样的“天下之中”的产生,就是由于夏王朝的都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建在这里。
所以,《何尊》铭文所说的在成周洛邑营建的新都是武王的计划。总之,“夏”字义训“中国”,实指中原,与夏王朝的王都位于中原有直接的关系。这当然可作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应当以夏王朝的出现来算起的证据。
华夏民族开始形成于夏王朝,崭新的王朝国家是华夏民族的外壳,是维系华夏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相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基本条件。王朝国家的复合制结构使得它可以容纳不同的部族于其中,但也正是这一缘故,使得夏、商、西周时期,尤其是夏、商时期,民族内诸部族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界线难以消除,长期存在。这都属于尚处在“自在民族”阶段的华夏民族的时代特点。
前面我们说过在《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许慎为什么将“中国之人”称为“夏”?其实,许慎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中原之国,是指中原地区的一个农业国家。
华夏民族始形成于夏朝,西周时期“华夏”成为自觉意识
文章插图
分析一下金文中的“夏”字,就可知道夏与农业有关系。金文中“夏”字代表性写法是,《说文解字》中的,即由此金文变化而来。有学者将金文“夏”字的构成拆析如下:(甲骨文)(页),指人的头;(甲骨文)(爪),示意抓;(甲骨文)(执),示意操持;(甲骨文)(刀),代表开垦工具;(甲骨文)(卜),寓意观测天象;(甲骨文)(耒),代表耕作农具。由此可见,“夏”与农业和季节关系密切,祖先造这个字时形象地概括了农人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等农忙的特点。
西汉扬雄《方言》释“夏”:“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暇。”东汉刘熙《释名·释天》也有类似的意思:“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礼记·乡饮酒》说得更具体:“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大概意思是,南方是夏的位置,所谓“夏”就是“大”之义;南方养育万物,使它长大,这就是“仁”。
华夏民族始形成于夏朝,西周时期“华夏”成为自觉意识】用“夏”字来定义热天,原因即在“大”上。因为在夏季,植物、庄稼生长最快,变大了。从这种字义上讲,将一年中的高温季节定名为“夏”还是很形象的。所以《说文通训定声》引《三礼义守》称:“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