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之勇斗秦王的虚拟性 完璧归赵秦王的评价

【完璧归赵之勇斗秦王的虚拟性 完璧归赵秦王的评价】

完璧归赵之勇斗秦王的虚拟性 完璧归赵秦王的评价

文章插图
蔺相如的事迹主要反映在和秦王的斗智斗勇上 , 梳理一下 , 主要有如下一些事实:
第一 , 蔺相如欺骗秦王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 乃前曰:‘璧有瑕 , 请指示王 。’”蔺相如首先用欺骗的手段拿回了献给秦王的和氏璧 , 然后又谓秦王曰:“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 设九宾于廷 , 臣乃敢上璧 。”施展了缓兵之计 , 再次欺骗了秦王 , 以便拖延一下时日 , 好把璧送走 。
第二 , 蔺相如辱骂秦王 。从秦王手中拿回璧后 , 蔺相如转述赵国群臣之语:“秦贪 , 负其强 , 以空言求璧 , 偿城恐不可得 。”直言秦国贪婪 , 还仗势欺人 。又曰:“今臣至 , 大王见臣列观 , 礼节甚倨 , 得璧 , 传之美人 , 以戏弄臣 。”直接数落秦王礼数轻慢 , 不是待客之礼 。后来 , 秦王转变态度 , 设九宾礼延请他 , 他却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只这一句 , 骂得真叫彻底 , 我们平常说话能照顾到对方的祖宗十八代 , 似乎就已经到头了 , 而蔺相如豪放大气 , 一开口就追溯到了祖宗二十多代 , 确实胆气十足 。
第三 , 蔺相如要挟秦王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 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 ,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这是第一次要挟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 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这是第二次要挟 。第三次要挟在渑池之会上:“五步之内 ,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一次不说秦王不怿 , 连秦王左右的人都听不下去了 , “欲刃相如” , 可见当时形势之紧张 。
几次交锋 , 蔺相如占尽风头 , 成为两次外交事件中的绝对主角 。秦王倒似乎变得唯唯诺诺 , 唯命是从了 。
秦王当然不应该是这样的 。《荆轲刺秦王》中年十二杀人 , 人不敢与忤视的秦武阳在秦廷中“色变振恐” , 可见秦廷的威严 。“荆轲逐秦王 , ……群臣……尽失其度 , 群臣侍殿上者 , 不得持尺兵 , 诸郎中执兵 , 皆陈殿下 , 非有诏不得上 。”又可见秦法之严格 , 执行力度之大 , 不得稍有变通 , 即便事起仓猝也不行 。事实上确实如此 ,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 , 律法严苛 , 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得极为详细 , 对朝廷官吏也奖惩分明 , 不能稍逾其规 。所以 , 蔺相如以上的那些行为可信度真的很低 , 在禁卫如此森严 , 威仪赫赫的朝堂之上 , 蔺相如咆哮式的怒骂、要挟、欺骗怎么能够施展得开 , 而习惯了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秦王又如何忍受得了一个小小使节的如此过分的行为 , 如此欺君之罪 , 蔺相如有几个脑袋够秦王一顿砍杀?此外 , 还有一些行为与结果也很难让人信服 。
不可能之一:“相如度秦王虽斋 , 决负约不偿城 , 乃使其从者衣褐 , 怀其璧 , 从径道亡 , 归璧于赵 。”蔺相如埋怨秦王“戏弄臣” , 秦王则“召有司案图” , 指城池与赵 , 蔺相如要求秦王“斋戒五日 , 设九宾于廷” , 秦王就斋戒五日 , 设九宾礼于廷 。而蔺相如却“令人持璧归” , 这忌不是又一次欺君?忌不是把自己的把柄交给了秦王 , 而“曲在赵”了 , 这和蔺相如出使秦国“宁许以负秦曲”的初衷忌不相违背?而且 , 蔺相如派手下持璧归赵 , 怎可能不被秦人发现?蔺相如居住的“广成传”怎可能没有卫兵把守或监视?在出城时又怎可能不经过秦国关口的盘问?如此种种 , 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
不可能之二:渑池会上 , 秦王“左右欲刃相如 , 相如张目叱之 , 左右皆靡” 。秦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保镖) , 哪个不是精挑细选、身手了得、久经战阵的人?竟会被一个区区文臣的眼神与喝叱吓退 , 怎么可能?实在不可思议!
不可能之三:秦王的“涵养” 。上文已谈到秦王决不可能是一个唯唯诺诺 , 唯命是从的人 , 也决不是蔺相如让斋戒就斋戒 , 让设九宾礼就设九宾礼、让击缶就击缶的人 , 如果真是这样 , 那只能说是秦王的“涵养”太好了 。因为年代久远 , 当时实际情形是什么 , 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然后就是完璧归赵的结果与历史真实的出入 , 秦王再一次表现出了他的“涵养”:“‘今杀相如 , 终不能得璧也 , 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 , 使归赵……’卒廷见相如 , 毕礼而归之 。”但历史并不是这样的 , 在上文中我们已详细列举了在完璧归赵后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 秦国年年进攻赵国 , 赵国损失了简、祁、石城、代郡光狼城等诸多地盘 , 还被斩首了两万人 , 可见秦赵之欢已绝 。这一点司马迁也不能回避 , 所以他只能记载道:“其后秦伐赵 , 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 , 杀二万人 。”由此可见 , 秦王的“涵养”不过是司马迁为了突出蔺相如这一形象而特设的罢了 。当然 , 这也让蔺相如给了秦国许多伐赵的理由 , 秦国也算师出有名了 。
所以 , 蔺相如勇斗秦王的章节也许只能当故事读 , 不能当信史看 。钱钟书先生也说:蔺相如“持璧却立 , 怒发冲冠” , 虽“有声有色 , 或多本于司马迁之增饰渲染 , 未必信实有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