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昕悦的妈妈一直有个烦恼 , 女儿太内向 , 不爱说话 , 也不喜欢交朋友 , 她很担心孩子将来人缘不好变得性格怪异、孤僻 , 孩子9月份要上幼儿园 , 妈妈就带女儿去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 希望女儿能够喜欢交朋友 , 以便于顺利度过幼儿园入园初期 。
但谁知道女儿变得更不愿意去了 , 一听说有外人在就想办法各种逃避 , 磨蹭 , 甚至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 , 跟妈妈发脾气 。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文章图片
当昕悦妈妈跟我抱怨女儿内向时 , 我告诉她说:“假如你真的希望孩子将来人缘好 , 如何让孩子‘喜欢’与人交往 , 这才是重点 。 ”
在生活中 , 很多家长的行为和语言都约束了孩子对交往的兴趣 , 比如昕悦妈妈就经常逼迫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 , 还会用言语暗示孩子“你一个人玩是玩不好的”、“只有人缘好的小朋友大家才会喜欢”......
这些言语和行为给了孩子很大压力,从而更加打击孩子的社交积极性 。
那么孩子“社恐”通常有什么表现?原因到底是什么?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文章图片
如何判断你的孩子“社恐”了?
“社交恐惧症”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不健康的情况 , 孩子的社恐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孩子开始不愿与他人交流 , 拒绝与他人分享 , 在公众场合只喜欢自己坐在角落 , 或者不愿意主动融入和拓宽社交范围 。
二是自己单独相处的时候格外开心 , 与他人同处时明显感觉紧张和焦躁 。
三是孩子在想方设法与家长谈及与同学或者朋友相处沟通方面的问题 , 但是显得吞吞吐吐 , 欲言又止 ,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您的孩子大概率是遇到“社恐”问题了 。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文章图片
孩子“社恐”背后的真相
O原生家庭影响:家长过于严苛 , 忽视孩子接受力
孩子的社会活动通常是在家长陪伴下完成的 , 而很多家长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时 , 习惯用自己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规则制度要求孩子 , 忽略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 , 会“逼迫”孩子失去了社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变得“唯唯诺诺”或者“死气沉沉” 。
比如家长带孩子聚餐时 , 孩子正准备讲述一个想法或者观点时 , 家长认为不妥或者忙于应酬而粗暴打断 , 事后也不与孩子沟通解释 , 孩子就会产生“我做错了”“我不该表达那个观点”的想法 , 长此以往孩子也自然就不在社交场合交流 , 形成“社恐” 。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文章图片
昕悦妈妈带昕悦参加同事生日会时 , 指示昕悦称呼“阿姨”“叔叔”“哥哥”“姐姐” , 因为在妈妈来看这是“理所应当”的 , 或者说这是“社交礼仪” , 但是没有考虑昕悦作为孩子当时当下的感受和想法 , 即便在昕悦已经流露出厌烦或者抵触情绪时 , 昕悦妈妈还严厉指责 , 这就会让昕悦对“见到大人要称呼”这件事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 , 并且延伸到对所有社交活动的厌恶和逃避 , 出现了“社恐”问题 。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文章图片
O过于关注自我 , 形成“焦点效应”
心理社会学有一个“焦点效应” , 指的是人们往往会过高估计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 错误地在社交场合中把自己作为焦点 ,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别人注意到 。
具有这种心理特质的孩子通常会比较要强 , 通过不断努力让自己在社会中是通过“积极因素”被关注 , 比如形象好、学习好、身体好等 , 综合素质就显得也比同龄孩子高一些 。
但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 凡事都先想到“自己” , 缺乏同理心和宽容度 , 很难与其他人相处 , 更不愿意投入精力和周围人交流 , 而且一旦遇到困境和逆境 , 遭受外界的批判和冲击 , 便会觉得自己的形象“损毁” , 人设“崩塌” , 变得烦躁、焦虑和自卑 , 也不再愿意与其他人敞开心扉 , 通过“锁死内心”的方式支撑自我的认同感 , 这样的心态无疑不利于孩子长期健康的成长 。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三种现象,很可能是“社恐”,家长需重视
文章图片
O自卑心理作祟 , 自我贬低 , 过于敏感
自卑是孩子很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 因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 , 不管是在学习成绩、外表容貌或者家庭经济等任何一方面产生不如其他同学的感觉或者经历 , 便会容易自我贬低 , 妄自菲薄 , 过于敏感 , 加剧自卑感 , 进而感觉别人的眼光中对自己是否定、厌恶或者嫌弃 , 担心自己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产生负面效果 , 从而不愿意与人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