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赏析

前几天 , 拜读柴文先生大作《新安函谷关张钫题联考》 , 无意中看到先生文中一幅插图 , 疑似洛阳网网页截图中 , 关于新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的赏析文字 , 如鲠在喉 , 不吐不快 。 觉得身为新安人 , 要是不把话说明 , 那就枉为新安人了!
此文章题目是《未话田文策马 , 愿逢老子骑牛——汉函谷关楹联评析(下)》 。 文中关于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的赏析 , 是这样说的——
关楼东门联曰:四面青山三面水 , 一层紫气万层云(一说:尾字“烟”) 。 门额:紫气东来 。 这个门额 , 含义两层:第一 , 标明方位 , 此乃东门 。 第二 , 牵出故事:当年老子……此属旧典 , 如今重提 , 增些底蕴罢了 , 无新意 。 至于上联中说的“四面青山三面水” , “四”与“三” , 皆虚数 , 不过是说此关选址恰当罢了 , 亦无新意 。 雄关嘛 , 不是在群山隘口设卡 , 就是在河流要津造关 , 人为制造屏障 , 保护既定对象 。 一个“阻”字 , 解尽“关”义 , 常识也 。
此联优点 , 对仗工整 。 此联缺点 , 重典重词:门额中有“紫气” , 对联中也有“紫气” 。 对联加上门额 , 也就那么几个字 , 竟重复同样词汇 , 不妥 。 但若把东门额改成“东卫洛邑” , 虽与关楼西门额“西望崤岭”更加对仗 , 但与联义中的“风景画面”不搭调 , 也不妥帖 。
此文发表于2017年5月19日《洛阳日报》 , 作者孙钦良 。 查阅资料得知:孙先生系洛阳市著名文史学者、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洛阳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他长期从事河洛文化与洛阳历史研究 , 著述文章计300多万字;他所开创的《洛阳晚报》精品栏目《经典洛阳》已运行12年 , 深受读者欢迎 。
这是一位值得我们洛阳后生敬重的文化学者!但他对新安境内函谷关关楼东门联的赏析 , 新安人实在不敢恭维!
孙先生赏析此联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 , 误读了对联中的数词“四”与“三” 。 孙先生认为:联中的“四”与“三” , 皆虚数 , 不过是说此关选址恰当罢了 , 亦无新意 。
其实 , 所有到过汉函谷关的人 , 都应该明白:联中的“四”和“三”不是“虚数” , 而是“实指”!
函谷关的东面 , 也就是关的正前方 , 那座山叫“八陡山” 。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云游四方 , 曾到洛阳 , 西登九阿 。 东晋郭璞注说 , “九阿”就是新安的九坂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涧水经新安东南 , 北流经函谷东坂 , 谓之八特坂 。 ”这里也是有名的古战场遗址 。 十二岁被拜为秦国上卿(相当于丞相)的新安人甘罗 , 死后就葬在这里 。
函谷关的西面 , 有两座山:近在关西南侧的山叫魁楼山 , 远在关西、正对关楼的山叫慕容山 。
魁楼山始称文峰山 , 后亦称魁楼山 , 明嘉靖四十年(1561) , 新安知县王州 , 建铁塔于文峰山巅 , 题名曰“兴文宝塔”;清康熙年间在此建了魁星楼 , 与山西麓的川上书院、城内的学宫、东垣书院和城北的芝泉书院等遥遥相对 。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五月 , 时任县长平家桢为防止日军机轰炸 , 把城墙、魁星楼、铁塔山上的铁塔(始建文峰山 , 后移至慕容山 , 终移至今铁塔山)一拆而光 , 徒留后人慨叹 。
慕容山原名怀山 。 汉高帝元年(前206) , 怀山南麓 , 涧水北岸 , 始版筑土城 。 《太平寰宇记》载:“慕容山在县界 , 一名怀山 , 慕容垂屯兵于此 , 其北麓有芝泉 。 ”慕容垂系辽宁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鲜卑慕容部世子慕容皝排行第五的儿子 。 两千多年间 , 筑斗城、兴林园、建寺庙、造道观、修私宅、砌城垣、设书馆、开书院……慕容山一刻也没闲过 。
【历史故事】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赏析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赏析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赏析
文章图片
函谷关的南面 , 那座山叫青龙山 。 明清书画名家孟津王铎撰《绍中吕公传》载:“及豫石家居十载 , 公辟园函谷南 , 二三老友 , 啸歌慷慨 , 糠秕富贵 , 宜若无足当者 。 ”绍中吕公即吕孔学 , 字尚文 , 号绍中 ,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之父 。 直至今天 , 新安还有“吕家大山”之说 , 即俗称“南大山” 。
函谷关的北面 , 那座山叫凤凰山 。 以前此山和函谷关紧密相连 , 清宣统二年(1910)陇海铁路穿越此 , 将关、山一分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