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赏析( 二 )


【历史故事】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汉函谷关关楼东门联赏析】记得上世纪90年代 , 我在铁门一中任教时 , 镇南有山名青龙 , 镇北有山曰凤凰 。 两山对峙 , 形成拱阙之势 , 故古称“阙门”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 八国联军攻陷紫禁城 ,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及王公大臣西逃避难 , 路经阙门 , 改称“铁门” 。 铁门距县城15公里 , 两山蜿蜒而来 , 一路向东 。
说罢“四山” , 再说“三水” 。
郦道元《水经注》云:“谷水又东 , 迳函谷关南 , 东北流 , 皂涧水注之 。 水出新安县 , 东南流 , 迳母邱兴墓东 , 又南迳函谷关西 。 关高崄峡 , 路出廛郭 。 汉元鼎三年 , 楼船将军杨仆 , 数有大功 , 耻居关外 , 请以家僮七百人 , 筑塞徙关于新安 , 即此处也 。 ……皂涧水又东流 , 入于谷 。 谷水又东北 , 迳函谷关城东 , 右合爽水 。 ”
这段文言把函谷关周围的河流说得清清楚楚 , 尤其是“谷水又东 , 迳函谷关南 , 东北流 , 皂涧水注之”一句 , 即把函谷关四周水系的位置关系 , 说得明明白白——
“谷水”就是涧河 , 关南“谷水又东 , 迳函谷关南” , 意为涧河向东流 , 经函谷关南;
“东北流 , 皂涧水注之” , 意为关南涧水向东北方流的过程中 , 皂涧河注入其中——这说的就是现今涧河从豫西农专旧址(后也是一化厂旧址)一直流到凤凰山脚的那一段 , 紧挨关南的皂涧河又注入了涧河!
而皂涧河发源于哪里?又流经哪里?“水出新安县 , 东南流 , 迳母邱兴墓东 , 又南迳函谷关西”说得很清楚:皂涧河发源于新安 , 向南流经母邱兴墓东 , 再向南流经函谷关西 。
“皂涧水又东流 , 入于谷 。 谷水又东北 , 迳函谷关城东 。 ”意为皂涧河又向东流 , 经关南侧注入涧河;而皂涧河流入后的涧河水 , 恰恰位于关的东面!
至于母邱兴墓在哪里 , 《水经注》云:“其墓在今新安县治北 , 慕容山下 。 二碑存焉 , 俭父也 。 ”县治北 , 慕容山下 , 也就是今北关、后峪村一带 。
也就是说:函谷关南是涧河;关西是皂涧河;关北是凤凰山 , 无水;关东是融入了皂涧河的“皂涧水”!
孙欣良先生说得没错:“雄关嘛 , 不是在群山隘口设卡 , 就是在河流要津造关” 。 而汉函谷关 , 四面在群山隘口 , 三面在河流要津 , 可谓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 , “四面青山三面水” , 怎么能是“虚数”呢?
另外 , 孙先生认为下联尾字是“云” , 不知源出哪里 。 不过 , 认为尾字是“云”应该也有道理 。 在古“新安八景”里 , 既有“函谷晓月” , 又有“涧水秋云” 。 这样 , 一联关两景 , 内涵更丰富!不过“云”乃阳平 , “烟”系阴平 , 与上联尾字上声“水”搭配更巧的 , 当属“烟”字!至于“紫气” , 有名用典 , 无需赘言 。
至于孙先生认为门额“紫气东来”与上联“紫气”相重 , 也是无法之法!联语与横额语意本就相关 , 追求联工没有错 , 但不能以文害义!事实证明 , 孙先生斧正的横额也并不高明 。
另外 , 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 , 孙先生两次用了“无新意” , 一次用了“不妥” , 给人的感觉就是 , 这副对联真的不咋地!——期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