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我军50年代为何设立总干部部?最终又为何撤销了?

作者:莫孤烟
上世纪五十年代 , 在我军的机关部门中曾有“总干部管理部”这个机构 。 这个机构的成立以及最终的取消 , 都和苏联息息相关 。
1950年5月 , 朱老总在全军参谋长会议上透露了一个机构改革方案 , 那就是成立总干部管理部 。 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部门呢?主要是因为我军向苏军学习 , 走正规化发展道路 。 老总说 , 苏军的特点是建设大司令部 , 把能力最强的人都调到司令部去 , 有利于平时的训练 , 也有利于作战指挥 。 反观我军 , 干部管理一直在政治部的干部科 , 这样的话 , 上级对干部的情况不一定清楚 , 因此需要专门成立一个管理干部的部门 , 以便更好地掌握干部们的信息 , 发挥好这些骨干的作用 。
【爱历史】我军50年代为何设立总干部部?最终又为何撤销了?
文章图片
1955年大阅兵 , 从55式军服可见苏军对我军的影响
也就在这一时期 , 总干部部开始筹建 , 主席指定由总政主任罗荣桓兼任总干部部部长 , 办公地点就在北京北池子 。
选择让罗荣桓管理全军干部 , 这是众望所归的 。 他从三湾改编时就当连党代表 , 之后主要担负政工职务(也当过军事主官) , 政工经验极为丰富 , 是我军政工干部中具有代表性的代表性人物 。 罗荣桓为人公正无私 , 管理作风民主 , 善于团结同志 , 更善于解决复杂的人事问题 , 在军中威望很高 。 让他由总政主任的身份兼任总干部部部长 , 可谓位高权重 , 但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
【爱历史】我军50年代为何设立总干部部?最终又为何撤销了?
文章图片
罗荣桓元帅
总干部部成立时 , 选来的干部都是老资格的政工干部 , 而且来自各个“山头” , 可见罗荣桓的良苦用心 。 副部长一个是赖传珠 , 一个是徐立清 。 赖传珠出身红一方面军 , 抗战时期在新四军 ,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野部队 , 先后任纵队政委和兵团政委;徐立清出身红四方面军 , 抗战时期在八路军129师 , 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北野战军任纵队政委和兵团政委 。 后来又调来宋任穷和甘渭汉任副部长 , 他们俩都来自一方面军 , 但解放战争时期宋在华东 , 甘在华北 。
【爱历史】我军50年代为何设立总干部部?最终又为何撤销了?
文章图片
抗战时期的徐立清
总干部部还有5位二级部部长 , 其中一部部长李信出自红二方面军 , 曾在红6军团搞宣传 , 抗战时期在八路军359旅任政治部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任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二部部长王文轩出自山东地下组织 , 抗战时期在八路军山东纵队任团政委 , 解放战争时期在华野任师政委;三部部长袁子钦出自红一方面军 , 抗战时期在太行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先是在刘邓手下任纵队副政委 , 之后转而隶属华北军区 , 解放大西北时所部划归一野 , 任60军政委 , 之后率60军入朝作战 。 四部部长曹广化出自红四方面军 , 抗战时期留守陕甘宁搞军工 ,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野任师政治部主任;五部部长郭炳坤出自陕北红军 ,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师长 。
【爱历史】我军50年代为何设立总干部部?最终又为何撤销了?
文章图片
袁子钦少将
这样的干部配置 , 很明显体现了主席一贯倡导的“五湖四海” 。 这样做 , 便于了解各个“山头”的部队 , 也有利于加强团结 , 打破“山头”的局限 。
由于罗荣桓担任总干部部部长一职是兼职 , 所以主持日常工作的是徐立清 。 让徐立清来当副部长 , 那是主席点的将 。 罗荣桓认为徐立清“心胸开阔 , 待人厚道 , 善于团结人 , 联系群众” , 确实是合适人选 。 日后在评定军衔时 , 主持这一规则的徐立清辞去了原本授予他的上将军衔 , 主动降为中将 , 成就一段佳话 。
五十年代是我军全面学习苏军的时代 , 总干部部的成立 , 原本就是仿照苏军的体制而建立的 。 不过 , 在国情军情不同 , 苏军的模式也不可能完全照搬 。 罗荣桓、徐立清等总干部部领导人就曾和苏联顾问发生过争执 , 有过不同的看法 。
空军副司令员成钧和苏联顾问在一起
干部部的核心权力是干部任免权 , 苏军的传统是 , 权力高度集中到上级 , 团以下单位没有任免权 , 师只能任命到排 , 军只能任命到连 , 军区只能任免营到副团 , 正团到副师级由总干部部长任免 。 这种模式体现了高层集权的思想 , 有利于权力集中 , 但这种模式需要对干部情况非常了解才行 , 因此不符合我军的实际情况 , 因为我军的干部多数为行伍出身 , 从普通战士一直成长起来的 , 总干部部目前还没法清楚详细地掌握全军所有干部的实际情况 , 如果任命权集中到上级 ,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