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成熟的天文历法中已有端午之名称,距今约6000年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从端午节又称五五节、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女儿节、天中节等众多别名可知,这些花样别称与端午节演变和节日泛化有着深刻的关联 。
文章插图
端午节的起源最常见的有祭龙、纪念诗人屈原、恶月恶日辟邪等说法,各种说法都貌似有根有据,各本其源 。据专家考古考证和古籍记载,以及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端午节的由来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的说法,更能取信人,把包好的粽子抛入江水与龙舟竞渡的习俗都是祭龙仪式的一部分 。
端午节的由来:上古时代祭龙节日的演变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因此,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闻一多.《端午考》
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纪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 。于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 。
文章插图
我国传说中伏羲、女娲、颛顼、禹、黄帝都是龙族的领袖,我们的祖先华夏族人认为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先民们是以龙为部族标志的,至华夏族的后人,把这些著名的龙族先人视为龙的化身 。直到今天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都以“龙”为中国的象征 。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说法众多 端午节的传统和风俗由来】先秦时期古籍对一直繁衍生息在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百粤” 。百越先民常年近水生活,他们自认为自己是龙子,龙图腾是他们的信仰,以巩固被海龙王保护的权利 。
文章插图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灾难都是巨大的,在天灾面前,人类依然很渺小 。五月天气常伴有暴风雷雨,江河暴涨,还会有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 。囿于科学知识的匮乏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先民们以为是海龙王的操纵,而天气是农作物的丰收与否的重要因素,于是自诩为龙子的百越先民便把风调雨顺的希冀寄托在龙爸身上,从此祭祀龙的仪式越来越隆重 。
吴越先民在每年五月五日这天,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龙活动,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往水里扔,献给神龙吃 。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声,在水面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以提醒海龙王:多多照拂您的龙子们,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 。
文章插图
百越先人端午节的文化创造,既是来源于生活,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数千年的历史更迭中,百越人已融合到汉族中,少部分百越人则演变为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并逐步被同化,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祭祀活动逐渐在多个地区开展,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 。
祭龙因地域、支系等原因,各地举行日期不尽相同 。云南寨元江县甘庄坝坝老(曼老)寨至今还有祭龙的风俗 。在每年的二月就要在牛日祭龙,要8、9岁的男娃们手捧一个瓢,内盛猪肉伴着烂饭,绕着龙树跑三圈,祭司召曼要给娃们泼清水,赶娃在田埂上快速奔跑 。由于田埂上早就被抹了滑溜的泥糊,娃们一跑快就呲溜跌倒,围观的人和娃娃们都笑作一团 。娃们跑完三圈就可以用手抓着猪肉烂饭吃,祭司召曼就用汉话高声说“龙上天咯”,边说边撒米花,民众们用帽子或衣兜抢接纷纷扬扬落下的米花 。
文章插图
贵州镇远县祭龙大典在青龙洞山门前准时举行 。衣着盛装的护龙队伍抬着龙头,步入仪式现场,并将龙头庄严地放在祭龙台上 。吉时一到,鞭炮锣鼓齐鸣,佛、道教人员依序起香、供灯 。三拜龙头后,两教法师朗诵“龙王咒”,为龙头开光 。祭祀人员上前敬龙头酒、拜龙头后,依次进行祈福和请龙吃水,由青龙洞道观道长大声诵念祭龙词,然后向龙头泼水,祈求镇远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文章插图
在《伏羲考》和《端午考》等有关神话学研究的重要论著中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耕时期,先民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风调雨顺便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而对于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的现状无力改变,但又不甘心,于是将改造大自然,阻止天然灾害等的想法,便寄托于一种意识期盼中,这就成为了先民对于龙及龙图腾崇拜成为古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
文章插图
虽然龙只是先民的想象和精神信仰,但其包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最早体悟到人性,舍弃弱肉强食的观念 。同时,也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各部落的兼并与融合,图腾也越来越趋于一致 。“龙的传人”逐步在先民心中萌芽,龙的形象就是一种和合团结的象征,表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祖先的一种极其宝贵的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源头 。如今,成为了所有中国人的价值认同 。
习俗1:端午粽飘香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殷尧潘.《端午日》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每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早早地准备好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也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
文章插图
据西晋《风土记》、北宋《岁时杂记》等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就是如今粽子的雏形,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自两晋南北朝起,食粽习俗已很盛行,粽子的品种甚多,有角粽、茭粽、锥粽、筒粽、九子粽、秤锤粽等 。
从夏至这天开始,天地间阴阳发生转换,此后阴盛阳衰,对古人来说,这个时间点同“端五”一样重要,在百越先民祭龙活动中,粽子是祭龙典礼的主要祭品,先人将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棕叶里,往水里扔,给龙吃,自己也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和夏至两大节日习俗合并,本为夏至节庆食物的粽子融入端午习俗中,早在人们食粽祭屈原之前,古人就在夏至、端午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缅怀祖先和祈祷神灵护佑 。
文章插图
现在老广还经常说:“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龛(衣柜);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这除了反映祖先们的生活实践经验,也说明吃粽子是时序实实在在转入夏季的标志,在酷暑季节到来之际,品尝色香味俱佳的粽子,能起到清热降火、舒适胃肠的作用 。
习俗2:龙舟竞渡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吴越之地在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年一 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所记载时期 。
文章插图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在南方水泽地区的人们作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在劳作之余的休闲时光里,会相约划船竞速 。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集体把秽害之物集中起来,用船送走,有“一岁不送,必有疾殃”这一说法 。
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是起源于5000年前,这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据文献记载,南越族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凫等动物形象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这和百越先人自称"龙子"和崇拜龙图腾的含义一样,都是为了求得海龙王和水神的保护 。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端午节应是越族人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龙舟竞渡便是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娱乐节目 。
《汉书·地理志》里,中国百越地区分布的明文记载中广东省是中国百越诸部族的分布省份之一,也是中国百越地区的分布区之一 。老广在端午节素来有“打午时水”和“浸龙舟水”的习俗,并一直传承至今 。
文章插图
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 。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驱除邪气、净身除障的效果 。而有些地方还有取午时水打铁的传统,利用午时水的至阳之气,可让各项铁具更坚固耐用 。
文章插图
因为龙舟寓意吉祥,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端午节期间下的雨水称为龙降水,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
龙舟竞渡是民间过端午节的高潮,能让人狂热的竞技运动,流传千年至今,不只是一项民间运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
文章插图
结语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了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百越先人的祭龙活动的源起和发展,是一个逐步融合、完善、潜移默化、普及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了礼乐文明、祇敬感德和南北风俗融合的文化内涵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端午节只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与习俗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表现传统伦理,增进社会团结和融合 。如今的端午节还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卫生与运动的节日,人们已日渐淡化其祭祀性,更注重竞技性和娱乐性,龙舟竞渡这种特色运动项目具备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若在我国历史传统、普及性的群众基础上再适当加强对抗性和观赏性,相信龙舟竞渡可以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的一项竞技运动 。
-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 云南一带的南诏国 云南南诏古国
- 古代人把梳子插在头发上的流行密码是啥 古代的人插在头上的梳子
- 属猪男人对感情的态度怎样
- 属猪的和什么属相最配
- 属猪的男人容易出轨吗
- 属猪人的性格和脾气男
- 属猪的年份有哪些
- 属猪人的婚姻与命运
- 属猪人爱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