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

四十年来,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从农耕时代走向城市文明的分水岭 。
四十年来,经济和生活方式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小孩起名、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及亲戚之间的称谓随之改变 。
一、小孩起名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人们给小孩取名多崇尚英武、见贤思齐或多福长寿,含有褒义、吉祥意味的字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

文章插图


但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婴儿的成活率是非常低的 。穷人的孩子命贱,有人怕孩子长不大,不好养,特地取用一些贱名,如“狗蛋“、”臭妮”之类,其用意为不用太用心的呵护,泼泼辣辣就长大了 。
旧时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规矩多,道道多,限制多,给小孩起名是很不容易的 。
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

文章插图
中国人氏族观念重,取名必须按辈分,如此一来,三个字的名字,一个是姓,一个是辈,只有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多数情况下,是最后一个字 。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重名”的概率就大了 。
给小孩取名还有“重祖不重叔”的说法,就是说,宁可和祖父辈的人重名,也不能和伯父、叔叔辈的人重名 。
实际上,不管是叔辈还是祖辈,都是尽量避免重名的,连亲戚都不能重名 。
民国时代,读书人少,所以,给小孩起名必须找有学问的先生 。
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

文章插图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02
儒家一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梳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家庭成员之间,在称呼上,不能直呼祖先或长辈的名字,必须使用亲属称谓 。
特别是跟父母讲话的时候,也不能使用“你”、“你们”等,否则是大不敬 。
在不得已必须书写祖先或长辈的名字时,则要在名字前加一个“讳”字,是为“名讳” 。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找不到“皇帝”的地位和感觉,在家庭里必须得有 。
这在现在还使用的碑文或丧柬上还能看到,是古代“避讳”礼仪的传承 。
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

文章插图


更有甚者,即便是兄长,也不能直呼其名 。古小说里有“父兄”、“嫂娘”的说法,都是“长者尊”的体现 。
旧时代,夫妻间面对面不能直呼其名,只能依托小孩的名字,说“某某的爹(娘)”,没有孩子的只好用“哎、喂”之类打招呼 。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新《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夫妻之间开始互称姓名 。
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面称可以当面使用,背称则不能当面使用,只有被称呼者不在场时才可 。比如夫妻俩,在社交场合则以“家里的”、“外头的”代称 。
“小叔子”“小姑子”之类,都是外称 。在家里当面喊就是“弟弟”“妹妹” 。
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

文章插图


旧时代,妇女社会地位低,做儿媳妇的对婆家的所有人,都必须随丈夫称呼 。
【农村地区小孩起名及亲戚之间称谓的变化 农村对亲戚的称谓】不能当面称丈夫的父母为“老公公”“老婆婆”,只能随丈夫而称呼“爹娘”;也可比着小孩称“他爷爷,他奶奶” 。
同样,做女婿的人,也不能面称妻子的父亲、母亲为“老丈人”“老丈母娘”,只能称为“大爷、大娘”或“叔、婶子” 。
现在,中国逐渐进入城市化,女人地位大有超越男人之趋势,所以,小两口之间,叫对方父母统一为“爸爸、妈妈”了 。
三、亲戚之间的称呼
03
家庭中男子对妻子的兄弟也不能面称“大舅子”或“小舅子”,只能称“哥”或“兄弟” 。但在外面的社交场合,即可放心地称“大舅子”或“小舅子” 。骂人的时候,“小舅子”揍里,是被普遍使用而且被认为是最恶毒的一句话 。
在亲戚中的称谓里,涉及到男女之间的称谓可以说是最敏感的,所以讲究也多 。
男子对妻子的姐妹不能面称“大姨子、小姨子”,对大姨子可随妻子称为“姐”,对小姨子则可以称“他小姨或直称名字 。
农村有句俗话:“姐夫见了小姨子,挤眼齉鼻子”,我理解的“挤眼齉鼻子”就是“做鬼脸”或“抛媚眼”之类的表情,起敏感程度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