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颜建国:崇儒立身,一代学宗—记郓州须城走出的北宋大儒董逌

【建国说史】
董逌(yōu)(约1068—1140年) , 字彦远 , 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人 , 龙图阁学士董沔之季子 。
董逌成长在“朔党”形成的后期 , 东平因“朔党”三巨头刘挚、梁焘、刘安世均属于郓学体系而人才辈出 。 董逌的父亲董沔、哥哥董文和、董正封均是有成儒士 , 因此他的儒学根基扎实而丰厚 , 为他崇儒向道、学有大成奠定了家学基础 。
董逌和他的两位兄长不同 , 董文和、董正封是凭着家族身份直接进入官僚阶层的 , 但董逌是在崇宁年间参加科考进入仕途的 , 刚刚有三十多岁 , 他就凭着超人的文献和鉴赏能力进入秘书监 , 成为宋徽宗的书画和图书及藏品的鉴定人员 , 在朝廷秘阁 , 他和罗畸、王寀、黄符、黄伯思等人成为宫廷鉴定人员的骨干力量 。
学问大家 , 执掌国子监 。 由于家学渊源和自己的勤奋 , 董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 他传世的作品主要为画学专著《广川画跋》、书学专著《广川书跋》、币史专著《钱谱》 , 这些在书画研究和货币流通研究上是绕不开的典籍著作;今不见全书但可以从后代文士学者引用中可知董逌还著有《广川诗故》一书 , 这是专门注解《诗经》的文集 , 人们今可见的董逌注解就有200多条 , 读之可见其解析之精到 。
由于其深厚的经学知识 , 他在秘书监工作一段时间后 , 1127年 , 年近60岁的董逌由礼部员外郎到国子监任国子司业 , 成为动乱时期最高学府的管理副手 , 而此时的执掌者 , 就是理学名家杨时 。 在此金兵围困之险境 , 将官逃命 , 四面楚歌 , 学子陈东率领太学生呼吁抗金的名相李纲担任抗金统帅 , 得到权相张邦昌的镇压 , 董逌和杨时一起保护贤才 , 对陈东等人的爱国行动予以保护 。 杨时被排挤出开封后 , 董逌又以代理国子祭酒的身份艰难支撑 , 尽量维护了太学生不受迫害于打击 , 对缺医少药、忍饥挨饿的太学生尽量安慰和保护人生安全 。
在此年阴历三月的张邦昌“伪楚”事件中 , 董逌和留守的众臣一起参与了拥立张邦昌为摄政皇帝的历史闹剧 。 四月 , 虚岁21岁的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 , 董逌马上带领国子监师生到应天拥立支持 , 受到新帝赵构的重视 , 于是朝廷直接让董逌担任国子祭酒一职 , 为南宋立国偏安留下了人才骨干和读书人的传承种子 , 如太学生领袖陈东暂时保全了性命 , 另一位呼吁斩杀“六贼”的太学生领袖高登活到1148年 , 虽然职务不高仅为广西静江府古县(今广西自治区永福县境)县令 , 但他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好友 , 因为互敬岳飞把自己女儿嫁给了高登的儿子 , 今福建省漳浦县高登杜浔镇宅兜村的“高岳圣祠” , 就一直供奉着高氏的先祖名儒高登和他的亲家“岳元帅” 。
苟活乱世 , 傲骨不弃 。 董逌成长在儒士之家 , 青年时期凭借丰厚人脉和物质基础走遍名山大川 , 访碑考器 , 实证筑基;中年在朝廷秘阁任职 , 在艺术皇帝宋徽宗的熏陶下 , 董逌成为宋朝四大金石家之一;晚年 , 离乱后寓居江南 , 继续勤政为民 , 为南宋偏安艰难维持 。 宣和年间 , 不到四十岁的宋徽宗一手玩弄新法续貂 , 一方面痴迷艺术玩物懒政 , 致使权臣蔡京和他的儿子蔡攸、蔡倏、蔡袺等人成为最大的豪门家族势力 , 在蔡氏的打拉双手套路中 , 多数官员采取了巴结依附之势 , 但也有部分正直的官员予以揭露与抵制 , 看似不关心政事的须城儒生董逌就是其一 。
【历史故事】颜建国:崇儒立身,一代学宗—记郓州须城走出的北宋大儒董逌
文章图片
编辑
搜图
蔡攸是蔡京的长子 , 出生在1077年 。 他脑袋聪明 , 善于察言观色 , 年轻的时候成为端王赵佶的亲信 。 1100年 , 宋哲宗驾崩 , 端王赵佶登基 , 是为宋徽宗 , 善于逢迎的蔡京、蔡攸被委以要职 , 蔡京逐渐登上相位 , 蔡攸也由布衣身份被赐进士出身 , 后来任秘书郎、集贤殿修撰等职 , 曾经多年和董逌是同僚 。 1117年 , 蔡京已经总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数年 , 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蔡攸则以宣和殿学士专一提举秘书省、两街道录院、礼制局等秘书机关 , 成为全国俊才文士的管理者 。
蔡攸文柄在握 , 几多轻狂 , 在此年夏天 , 史官们编辑文稿累了 , 于是吃西瓜解暑 。 自命不凡的蔡攸就命令大家谈点有关瓜的故事 , 说一个故事 , 吃一片瓜 , 想以此证明自己的博学 。 很多下属明白蔡攸的本意 , 即便知道一些 , 也故意让着这位高傲的上司 , 于是蔡攸先后说了几条 , 大家边鼓掌边让着蔡攸吃西瓜 。 蔡攸正在得意 , 没想躲在一边的董逌站了出来 , 他先后讲了几个有关西瓜的故事 , 既有趣 , 又是大家所未闻 。 董逌讲个典故吃块西瓜 , 弄得蔡攸根本搭不上话 , 众多史官也解气地大笑起来 。 也就在此后不久 , 蔡攸想办法把董逌贬到西北宋、西夏边境为官 , 如果不是宋徽宗贪功编《宣和画谱》需要博学的董逌 , 估计他要在边远的地方待上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