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为什么古代的游牧军队,可以基本摆脱粮草问题的羁绊?

【历史故事】为什么古代的游牧军队,可以基本摆脱粮草问题的羁绊?
文章图片
看看中原的古代战史 , 感觉有两大基本特点:第一 , 就是战争规模特别大 。 在2200年前 , 就有接近两百万人的超级大会战 , 而同时代的其他大洲 , 比如所谓文明起源也不算晚的欧洲 , 同时代的大部分战争对比中原的会战 , 其规模只能算是两批人打群架而已 。 至于未来最牛的英伦三岛上的一些影响深远的所谓关键战役 , 其规模基本就相当于中原两个大村为了争夺水源而进行的定期互殴 , 因为战争总规模也不过几千人 。 中原古代战争的另外一大特点 , 就是不像是以专心打仗为核心 。 所有双方的统帅 , 对阵期间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似乎从来都是同一个 。 也就是自带的粮草还能吃几天 。 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谁的胳膊最粗力气最大 , 而是哪一方的集体胃水平更能挨饿 。 所以大多数历史上的大会战的胜负 , 最终都变成了一个粮草储备厚度的问题 。
【历史故事】为什么古代的游牧军队,可以基本摆脱粮草问题的羁绊?
文章图片
这在三国演义中就表现得最为明显 。 曹操在军粮危机下 , 要借粮草官王垕的人头一用 , 以安抚已经基本饿疯了的军心 。 而最关键的官渡之战 , 曹操一方在粮草消耗达到极限状态下 , 遇到了许攸这个二五仔提供的绝密情报 , 才下决心烧了袁绍的粮草 , 袁绍集团就崩溃了 。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 , 不是每次都打不过司马懿 , 而是粮草耗不过曹魏 。 最终也是干折腾不见什么具体的成果 。 实际上在古代的中原 , 所谓的粮草 , 并不是人吃粮而马只吃草 。 中原的主食是五谷杂粮自古如此 。 而所谓的草 , 其实包括马吃的干草也包括黑豆等牲口饲料 。 对中原的战马来说 , 自古必须是7分饲料加3分草料 , 让马只吃草就能行军打仗是基本的认知性错误 。 因此中原古代的粮草的概念 , 还是以粮为主 。 因为人马都可以吃粮 。 而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时刻 , 士兵饿极了 , 甚至是会抢吃喂马的黑豆等饲料 。
如果连黑豆都没有 , 那么就要杀马吃肉了 。 因此在古代中原的作战 , 后勤运输主要还是运粮为主 , 只要不是冬季冰天雪地 , 马匹草料的问题都可以就地割鲜草或者用部分树叶解决 。 但是兵员吃的粮和马匹吃的饲料都必须长途随军转运 。 这基本是古代农业社会和农耕区作战的最常见的模式 。 而因为中原古代大会战的人数众多 , 因此军粮饲料的消耗量就非常惊人 。 如果两百万人进行大会战 , 那么其粮草和物资的消耗 , 就需要后面有2000万人的农耕区全部动员 , 都未必可以长期支持 。 史书都说因为赵括只知纸上谈兵 , 改变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冒险出击 , 才导致长平之战大败 。 其实根本原因是在长平战场 , 百万大军前期已经对峙了接近一年 。 赵国的后勤粮草根本就供不起了 。 而秦国国力强、存粮多尚且还可以再坚持几个月 。 因此赵括不得不冒险一搏 。 最终是做了个历史背锅侠而已 。
【历史故事】为什么古代的游牧军队,可以基本摆脱粮草问题的羁绊?
文章图片
中原农业区军队对粮草后勤的强烈依赖 , 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历史上可以机动作战的距离 。 因为主力军团机动作战范围越大 , 那么给后勤的压力也就越重 。 比如历史上几个中原强大王朝对沙漠地带的远征 , 因为后勤补给不达标而造成的徒劳无功的次数 , 远远大于大获全胜的次数 。 而即使历史上少数犁庭扫穴式的大获全胜 , 期间后勤的损失也是惊人的 。 比如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的对匈奴的战略性打击成功 , 是以死亡20万匹马为代价 , 让帝国积攒了几十年的战马储备基本归零 , 这些马匹的损失其实主要不是作战 , 而是对漫长后勤粮草供应线上运输劳作的损失 。 正因为这个原因 , 造成中原军队的主力出塞以后 , 从汉代到明末 。 最远攻击距离几乎没有超过4000里的 。 因为4000里基本已经是农业后勤运输的极限 。
历史上虽然有汉代李广利、陈汤和唐代高仙芝对中亚的超远距离远征 , 但是这些远征基本上都是大量利用当地的兵员 。 李广利和高仙芝的战败 ,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利用的雇佣军不太可靠的缘故 。 相反 , 古代的草原游牧群落 , 却可以近乎摆脱后勤问题的羁绊 , 屡次实现上万公里之遥的大远征 , 期间灭国无数 , 征服了惊人的地盘 。 难道游牧军队不需要粮草供应?其实也是需要的 。 不过草原军队历来消耗粮食相对很少 , 其马匹日常对饲料的需求也远远低于农业区的马匹 。 很多人认为游牧人群日常以吃肉为主 , 其实这个认知是相对不准确的 。 游牧人群的肉食消耗量确实比农业区要多 , 但是也不是天天吃肉 。 可以放开了吃肉 , 也只是在节日期间 。 游牧人群最大的日常饮食来源 , 其实是各种鲜奶和奶制品 , 再就是肉干和少量的米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