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史评:宋、明两朝文官政治形成的过程,全是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实现

宋、明两朝 , 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 , 最著名的文官政治王朝 , 也就是士大夫的地位相当高 , 武将的地位跌落凡尘 , 在文官面前 , 小日子过得那叫个惨 。
但这种政治生态 , 并非是两个朝代刚建国时就有的 。
宋朝的所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打压武将 , 明朝的文官主管军、政 , 打压武将 , 全都不是从开国之初就有的国策 。
【历史故事】史评:宋、明两朝文官政治形成的过程,全是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实现
文章图片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或许是有意识往这个方向靠拢 , 但他生前是没办法做到的 , 因为没有那么多文官供他使用 。
实际上 , 赵匡胤搞出来的“杯酒释兵权” , 是为了避免君弱臣强 , 而不是真的要否定武将 。
“杯酒释兵权”故事中 , 赵匡胤主要针对的还是以“义社十兄弟”为首的禁军将领 , 且逼迫他们放权后 , 赵匡胤依旧是选拔武将来掌管禁军 , 而不是让文官来掌军 。
赵匡胤也从来没有说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样的限制皇权的话语 , 开国皇帝就没有谁会这么想的 。
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 可是从头到尾都没有类似的想法 。
朱元璋杀文官、武将都如草芥 , 搞分封 ,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 , 他实际上是想搞“皇帝和朱家藩王共掌天下”才对 。
两朝的文官集团有后来的影响力和地位 , 都是通过时间和努力来实现的 , 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
本文就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 聊聊这个事情 。
【历史故事】史评:宋、明两朝文官政治形成的过程,全是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实现
文章图片
一:宋朝文官集团崛起的过程
宋朝的文官集团是历经了七十余年 , 从开国之初到宋仁宗亲政时期 , 才走上巅峰 , 期间 , 有三个节点 。
第一个节点是宋太宗登基后增加科举中举人员的数量 。
在宋朝开国之初 , 由于尚未真正统一 , 宋朝掌管的地盘是慢慢扩充的 。
因为地盘小 , 且部分刚被征服地区的读书人 , 对宋朝还有疑虑 , 所以 ,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期 , 考科举的人少 , 中举的人也少 。
根据史书记载 , 宋太祖在位时 , 每科的科举 , 选出的进士 , 少则二、三十人 , 多则也就百余来人 , 如《宋史·选举一》中记载:
开宝三年 , 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 , 得一百六人 , 赐本科出身 。 特奏名恩例 , 盖自此始......五年 , 礼部奏合格进士、诸科凡二十八人......明年 , 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 , 取宋准以下十一人......帝乃籍终场下第人姓名 , 得三百六十人 , 皆召见 , 择其一百九十五人 , 并准以下 , 乃御殿给纸笔 , 别试诗赋 。 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 , 得进士二十六人 , 《五经》四人 , 《开元礼》七人 , 《三礼》三十八人 , 《三传》二十六人 , 《三史》三人 , 学究十八人 , 明法五人 , 皆赐及第......
科举还不是每年都有 , 即使宋太祖偶尔能开恩科 , 但执政十几年下来 , 也就能选出二百多位进士 。
这么点人数 , 对于疆土逐渐庞大起来的宋朝来说 , 是远远不够用的 , 更不要说主导朝政 。
这时的宋太祖 , 只能依靠武将和旧官僚(出身都是历经唐末、五代 , 存留下来的世家大族)这两个系统的官员 , 及他们的亲眷、门生(恩萌制)治国 。
宋朝后来是依靠科举选出来大量的非这两个系统的读书人 , 其中包括大量寒门子弟 , 来取代他们 , 但需要时间 。
【历史故事】史评:宋、明两朝文官政治形成的过程,全是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实现
文章图片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 , 由于皇位来得有问题 , 担心宋太祖时代的臣子会反对他 , 更加迫切的需要新的属于自己提拔的人才来帮助自己 。
于是 , 宋太宗登基之初开科举时 , 就大幅度增加科举中举人数 , 他还不是一点点的增加 , 一次就到位 , 《宋史·选举一》中记载:
太平兴国二年......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 。 越二日 , 覆试诸科 , 得二百人 。 并赐及第 。 又阅贡藉 , 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一百八十余人 , 并赐出身.....凡五百余人......
宋太宗为多搞些属于自己的天子门生 , 第一次开恩科就选了五百多人 , 总人数是宋太祖执政十几年期间总选拔人数的两倍 。
这批宋太宗亲自选拔的进士 , 升官的速度都相当快 , 如状元吕蒙正 , 从中进士到被提拔成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 只有短短几年时间 。
由此可知 , 宋太宗想利用亲自选拔的进士出身的官员来替代赵匡胤时代的臣子的急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