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认识自己心灵的贫穷 内心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

幸福是什么?著名心理学家柳博米尔斯基说“幸福是一种快乐、满足、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幸福与两件事密切相关,一是情绪上的快乐;另一个是意义和价值感,只有这二者结合,才构成了真正的幸福 。追求转瞬即逝的快乐,感官上的刺激,都不是真幸福,或者只是幸福的碎片;只注重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可能会活得很沉重,甚至会绝望,诸如一些所谓的痛苦的哲学家 。而真正的幸福,是这二者完美的结合 。如何使自己达到真正的幸福呢?柳博米尔斯基说:“一个不幸福的人通过学习幸福的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就可以获得幸福 。”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这话是真的,要成为幸福的人,先去寻找达到幸福的行为,把它变成生活中的习惯,你就会感到幸福 。


很多人在苦苦追寻达至幸福的途径,可是有八种心灵和生活的习惯模式,已经被公认为是通向真幸福的途径,尽管对它们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我们基本可以归纳为:认识心灵的贫穷;真实的了解和经历悲伤;谦和而温柔,渴望去做正确的事情,怜悯别人,心地纯洁,与人和睦,甘心为正确的事情忍受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真幸福的生活就在向我们招手 。你愿意成为一个真幸福的人吗?接下来一段日子,我们将分享“真幸福的八个秘诀” 。


真幸福的第一个秘诀就是“虚心”,也就是“认识自己心灵的贫穷”,某些学者指出在希腊文中可以表述为“心灵一贫如洗,感受到自己一无所有的人是真幸福的” 。我们可能都很奇怪,这样的人怎么会幸福呢?我们总认为拥有很多的人会很幸福,心灵丰富的人会很幸福 。其实拥有很多财富的人,他们的内在世界不一定真的很平安;我曾经去一个很豪华的顶级别墅区,住在别墅区里的一位朋友指着这些别墅告诉我:“你知道吗?我认识许多住在这里的人,他们没有一个有平安 。”拥有的越多,可能意味着你需要负担的也就越多,头脑中的思虑也可能就越多,外在物质的丰富,无法使我们拥有真正的幸福感 。所谓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人,其实可能自己还真没开宝马 。当然,我们必须避免过分的贬低财富的作用,一个人完全可以做到拥有很多财富,却心无挂碍,这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心灵一贫如洗,感到自己一无所有的人,能够做到对外物心无挂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才是真幸福 。


所谓的认识心灵的贫穷,就是要看自己一无所有 。从人生的全局来说,我们的确一无所有 。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还拥有什么呢?佛家认为万法皆空,传道书也说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以一种消极悲观的想法看待人生,而是提醒我们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一无所有 。就算我们拥有很多的知识,懂得很多的哲理,我们仍然是一贫如洗 。因为吾生有崖,而知也无涯 。面对世界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仍然可以说自己所拥有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所以爱因斯坦曾说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孩童,偶然捡到几块漂亮的石子而已 。因此,我们不但要对外物做到心无挂碍,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内在其实也是贫穷的,是无知的,只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才能够提醒我们正确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所拥有的,看待自己应当去获得的 。


有一个将军去问一位大师关于心灵方面的很多知识,这位大师发现将军人非常骄傲,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 。于是他什么都不说,起身为将军倒茶,当茶水满出杯子的时候,大师却没有停下的意思 。将军赶紧提醒大师:“茶水已经满溢出来了,您再也无法到入茶水了 。”大师微微一笑说:“将军,你的心也好像这个茶杯一样,已经是满的状态,因此我也无法再为你放入任何东西了 。”将军恍然大悟 。立刻收敛心神,肃然聆听大师所分享的内容 。在人生中,认识自己的“无”比知道自己的“有”更重要 。要要常常保持一个“空杯心态” 。才能够真正成长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看自己一无所有,看自己的心灵是一贫如洗,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我们空的越多,盛的也就越多 。现在,请拿起一个空的杯子,凝视着它,想到自己的生命就应该像它一样,为着盛装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丰盛,但前提是放空自己,你肯吗?
【是认识自己心灵的贫穷 内心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