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2022年春天 , 随着奥密克戎病株的流行 , 我国许多地区为了防范其传播 , 纷纷采取了封城的做法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作为在此次疫情冲击中 , 表现最好的国家 , 我国的低感染率和坚定的隔离政策是分不开的 。
在疫情发生后 , 采取隔离手段来进行控制 , 其实并不是近代才有的做法 , 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方法的积极作用 , 并在流行病防范工作上 ,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一、秦汉时期的隔离政策
隔离政策的提出 , 并不是来源于哪位天才的设想 , 而是从人类最原始的趋利避害的天性中 , 发展而来的 。
在中国远古时期 , 每当部落里出现传染病流行的时候 , 人们都会选择用迁徙的方式来避免感染 。
那时的人们 , 对于疾病发生的原理尚不明确 , 会将其归因于上天的责罚 , 因此他们会选择主动离开疫情发生地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逃荒的古代百姓
古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避疫” , 虽然和如今的隔离不同 , 但是它的出现 , 标志着古人已经有了通过远离疫情所在地 , 来防止染病的想法 。
但随着农耕的发展 , 古人安土重迁的理念 , 逐渐成为主流 。 在疫情发生之后 , 古人不再轻易搬离自己的家乡 。
由于那时人们经常将疫情的发生 , 归因于超自然原因 , 因此后来健康的人会选择去到寺庙中躲避灾祸 , 虽然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如隔离 , 但依然对减缓疾病的传播 , 有一定的作用 。
到了秦汉时期 ,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 。
人们开始意识到:患者才是疾病传播的根源 。 基于这一发现 , 中国最早的隔离制度开始出现了 。
在法制严苛的秦国 , 起初官府规定 , 患有麻风等传染病的患者和罪犯一样 , 一旦被发现就要马上问斩 , 并且将尸体焚为灰烬 。
这种措施虽然在现在看起来 , 很不人道 , 但在防疫能力较弱的古代 , 却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睡虎地秦简》中记载了处决传染病患者的法律
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 , 只要将传染病患者们聚集在一起 , 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 , 这样也是可以防止疫情传播的 。
因此在秦汉时期 , 朝廷开始在部分地区 , 开设了所谓“疬所”:即专门收留传染病患者的场所 , 这显然是我国防疫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
但除了大城市之外 , 疬所的数量往往不能够收容全部的患者 , 因此在秦朝时 , 部分患病的病人还是会被地方官吏强行投入河中淹死 , 这种现象直到东汉时期才有所改善 , 那时各地防疫场所的数量有了明显提升 , 为患病百姓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
在东汉时期 , 随着《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的出现 ,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性质 , 有了更深的了解 , 这时人们不再只对患病者进行隔离处理 , 与他们有过密切接触的人 , 也成为了隔离对象 。
当年西晋流行瘟疫的时候 , 就曾经出台过一个规定:凡家中有三名以上传染病人的大臣 , 即使自己没有得病 , 也要在百日后才能进宫 , 这显然是我国防疫隔离理论的又一个突破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
但此时部分大臣认为 , 如此严苛的防疫措施会影响朝政的正常运行 , 并对此颇有微词 , 这也可以看出 , 在西晋时期人们对于防疫的重视程度 , 还有待提高 。
二、隔离政策发展高峰
从西晋时期开始 , 隔离正式成为了防疫的主要手段 , 历朝历代都会在大型城市内设置疬所之类的设施 , 供染病之人休息 。
对病人的集中管控 , 也成为了防止病毒传染范围 , 进一步扩大的关键手段 。
不过到了北宋时期 , 随着贸易的发展 , 我国的城市规模明显扩大 , 每个城镇中都居住着大量的商贩和市民 , 这给北宋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
在传染病发生之后 , 仅仅依靠宋朝官府建立的官方隔离场所 , 是没有办法收留所有患者的 , 此时民间组织自发建立的收容机构 , 就成为了抗疫的关键堡垒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