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二 )


文章图片
▲北宋城镇的发展给防疫带来了压力
在北宋时 , “福田院”和“安济坊”是最重要的民间隔离场所 , 其一般是富贵的士大夫家庭捐资建设的 。
比如苏轼在杭州为官的时候 , 就曾经捐建了一所安济坊 , 为杭州的防疫工作 ,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和之前的疬所相比 , 福田院和安济坊的布置明显更加专业 , 一般由十几间病房组成 , 小房间的设置减少了病人之间的接触 , 这对于疾病的恢复 , 有一定的好处 。
更关键的是 , 之前的疬所一般只起到隔离作用 , 病人在进入疬所之后 , 并不会受到专门的治疗 , 其能否恢复健康 , 要看病人的体质好坏 。
而北宋的每个福田院和安济坊 , 都要至少配备一名医生 , 由他来专门负责病人的治疗工作 。
为了了解病人的病情进展 , 这名医生还要每天记录病人的状态变化 , 这也是如今医院病历的雏形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苏轼画像
在医生的帮助下 , 进入安济坊的病人一般都会受到妥善的管理 , 这让两宋时期的传染病防治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 两宋时期只有在城市中 , 才存在这种完备的防疫体系 , 在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 , 虽然也有留给病人居住的场所 , 但是其条件和福田院、安济坊这样的机构差距甚大 。
三、明清时期 , 防疫政策走向“下坡路”
按理说在北宋时期趋于成熟的隔离防疫政策 , 应该在之后的朝代中继续发展 , 但是事实上 , 明清两朝对于隔离制度并不重视 , 其表现甚至还不如遥远的西晋朝廷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在明朝初期 , 由于之前长期的战乱 ,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范围的瘟疫 , 而当时明朝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 , 而且地方管理也并不稳定 , 因此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完善防疫制度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战场是诱发瘟疫的关键因素
第二点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是中医理论中瘴气和胎毒理论的提出 。
当时的部分医生认为传染病的出现 , 是环境因素即“瘴气”所导致的 , 而人在接触瘴气之后 , 体内的胎毒会被激发出来 , 最终导致患病 。
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 , 患者的传染性被忽视 , 因此朝廷也就不再推行以隔离为主导的防疫措施了 。
明朝时期的统治者对于瘟疫 , 其实是十分重视的 , 朱元璋在全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制度用以救治瘟疫及灾荒下的贫民 , 还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惠民药局帮助防疫 。
明朝后期嘉靖皇帝还曾亲自搜集整理了民间药方 , 并将其整理成册发给百姓 。
但有时候走错了方向 , 往往代表了无用功 。 由于明朝统治者低估了隔离制度的作用 , 这让明代的瘟疫流行问题 , 始终没有被解决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嘉靖皇帝剧照
在朝廷防疫不利的情况下 , 民间乡绅成为了各地防疫的主力军 , 尤其在麻风流行的闽粤等地 。
从16世纪开始 , 乡绅们就在当地建设了养济院等收容场所 , 供麻风病人居住 , 这让当地的麻风流行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
清朝的情况和明朝大体类似 , 不过清朝统治者对于隔离措施的重视程度 , 比明代更低 。
在顺治年间天花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 北京城情况十分严重 。
在这种时候 , 清廷并没有选择设置隔离场所 , 而是将所有患病的百姓 , 强制驱赶到了荒郊野岭 , 任由其自生自灭 。
不少患者在恶劣的环境中 , 因病情恶化而身亡 , 朝廷消极的表现 , 让民间力量继续承担了防疫隔离主力军的角色 。
清代岭南各地 , 建立了更多的麻风病患者收容场所 , 其管理方法和设施安排也比明代有所进步 。
【爱历史】中国古代防疫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明清时期的防疫效果,反而不如两宋?
文章图片
▲清朝皇室人员感染天花
在清朝中后期 , 随着国门的打开 , 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多 , 现代西方医学理论也得以传入我国 。
在西医理论的指导下 , 隔离措施的重要性 , 再次被人们提及 , 光绪年间我国的第一所防疫医院也得以成立 , 这让中国的防疫工作 , 逐渐走向了正轨 。
自此之后 , 每逢瘟疫流行 , 隔离便成为了地区防疫的首选方法 , 在一次次实践中 , 隔离手段的关键作用也被不断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