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 新事物的兴起也代表着旧事物的消亡 。
人类的思想也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 , 就我国而言 , 最典型的新旧思潮的交替莫过于清朝末期新旧思想的碰撞 。
在戊戌变法中 , 戊戌六君子为了捍卫新思潮而慷慨赴死 , 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戊戌变法的实施
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 在这个时期 ,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在这一时期 , 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当时开始位居世界前列 , 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和日本也抓住机遇开始发展资本主义并迅速强大起来 。
而到了十九世纪末期 ,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 他们开始加紧了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侵略活动 。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而中国便成为了他们眼里的一只“待宰的羔羊” , 他们纷纷将魔爪开始伸向了我国 。 随着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 中国也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在这亡国灭种的危急局势之下 , 一些思想先进的带有满腔爱国情怀的中国人开始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晚清时期 ,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 , 通过光绪帝开始进行倡导学习西方 , 提倡科学文化 , 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 , 发展农、工、尚业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这便是戊戌变法的实施 。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戊戌变法从1898年的6月11日开始实施 ,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几大方面 。
一是改革了政府机构 , 在光绪帝的支持下 , 清政府裁撤了冗官 , 开始任用维新人士;
二是开始重视商业 , 因为从古至今中国都是十分重视农业 , 因此在古代并不推崇经商 , 戊戌变法则打破了这一陈规旧矩 , 开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三是改革了教育制度 , 开始学习西方创办新式学堂 , 创办报刊 , 开放言论 , 并且科举考试还废除了禁锢思想的八股文;
四是取消了多余的衙门和一些没有什么作用的官职 , 并且开始训练新式的陆军海军部队 。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
由于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 因此戊戌变法的范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日渐扩大 , 规模也与日俱增 。
在变法刚开始的时候 , 总揽朝廷大权的慈禧并没有对其进行限制 , 但随着声势的日渐浩大 , 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切身利益很快便遭到了破坏 。
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 , 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赶回到紫禁城内 , 回到宫中 , 便直接带人去到了光绪帝居住的地方 , 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接着便临朝训政 , 发布相关诏书叫停了戊戌变法 , 并且下令逮捕戊戌六君子 。
早在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时候 ,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便在和光绪帝的交谈中发现了慈禧准备出手进行干预的端倪 , 因此他们俩便决定提前逃往日本避一避风头 。
在临走时梁启超也曾找到谭嗣同等其余六人 , 劝说他们一起前往日本躲避慈禧的追杀 。
但谭嗣同直接拒绝了梁启超避难的提议 , 并表示:各国的变法都是要经过流血之后才会成功的 , 而如今中国的变法也需要成功 , 自己也愿意作为为维新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在梁启超和康有为离开之后 , 戊戌政变便爆发了 , 慈禧也十分干脆 , 马上派人将变法的主要人物逮捕了起来 。
被捕后 , 面对保守派们的威逼利诱 , 戊戌六君子并没有丝毫的慌张和害怕 , 他们每一个人都镇定自若 。
而慈禧为了彻底斩断其他人进行变法的想法 , 决定杀鸡儆猴 , 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杀害 , 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变法的反对 。
【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围观百姓为何欢呼声一片?鲁迅一言戳中痛处
文章图片
1898年9月28日 , 戊戌六君子被带到了北京菜市口 , 清政府要当着老百姓们的面斩下戊戌六君子的头颅 , 以儆效尤 。
这在我们看来或许是一件极其悲壮惨烈的事情 , 但是当时现场并没有丝毫的庄严肃穆 , 反而是异常的喧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