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传播 为什么要做传播文化的使者( 六 )

  • 滞后者,是系统内最后采纳创新的群体,他们坚持传统,对事物的看法狭隘 。
  • 这个分类和阐述方式,出自《大众传播理论》,同时也是《引爆点》一书的核心观点,是比较受业内认可的思路 。
    5.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要拿业务效果的,如果能直接对上业务指标最好 。
    如果不能,也应该是合理的过程指标,间接促进业务的 。
    1)什么是直接对上业务指标
    如果业务目标是新增用户或GMV,在完成传播后,会直接促进这两个指标的提升 。
    这里有个问题是,如何归因,这需要内部给出并达成共识 。
    以目标是GMV为例,消费用户会有三个渠道进入并下单,分别是:站内资源、微信生态和外部传播 。
    如果前两者是能明确归因,那么其他来源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传播带来的 。这个案例虽没那么严谨,但比较接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 。
    以目标是获取B端用户为例,可以在传播渠道中加上标识,用来做后期分辨 。
    常见方式是留下这次传播的专属渠道,从这个渠道来的B端用户都可以归因为这次传播带来的 。
    其他方式还有让用户填写表单是注明来源、注册时间等,可以视情况而定 。
    2)什么是合理的过程指标
    之所以合理,因为有合理的传播打法 。
    比如上文提到的五类传播群体,如果传播打法是从上至下逐层推进,先搞创新者,再搞早期采用者,这就是传播打法 。
    在这个传播打法中,过程目标就是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是谁,该如何定义和圈定,要做到什么量级就算是完成 。
    这些指标就是过程指标,但因为有底层打法支撑,可以认为只要是完成这一个个指标,就对最终目标有帮助 。
    类似OKR的逻辑,从O来拆KR 。O的指标是终极业务指标,KR是实现路径 。
    KR里的指标和O是不一样的,只要拆解思路是合理的,那么做好KR里的指标,也可以完成O的指标 。
    说到过程指标,不得不聊聊热搜 。
    微博热搜是很多传播公司或团队都会参考的目标,第几位、在榜时长就是指标 。
    这个肯定是有合理之处的,因为微博热搜是证明大众讨论程度的评估方式之一,是比较容易理解,大家也比较认可的标的 。
    但也有问题 。随着对热搜的关注度提升,有时候就容易为了做热搜而做 。
    只要把热搜做上去了,就认为传播做好了,而没有再盯死业务指标 。
    所以,热搜是好结果,不是好目标 。
    业内对上热搜之所以认可是有场景有条件的:首先在热搜里,其次主观认可 。这才是一个有价值热搜 。
    比如杨笠说普通又自信的话,上了热搜,这还不够.
    更关键的是大众还认可这个是热点,会引起注意力、带来讨论,有舆论影响力 。
    但是,如果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上热搜,是不行的 。
    道理很简单,每天上热搜的话题太多了,绝大部分是不会被认可的,所以就不算一个有价值热搜 。
    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传播做的事就回到本文讲的,可以用传播5W模式来套 。
    谁、说了啥、用什么渠道、对谁说、有啥效果 。
    所以,决定有价值热搜的因素是谁在说和说了啥 。
    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kol,说什么 。
    问题在于很多营销类kol已经很水了,而且受众太泛,没办法带来应有的效果,只是发发而已 。
    应该挖掘更多在垂直领域更精的kol,粉丝可能数量不多,但粘性强,价格也不会贵 。
    就比较考验传播方对这个业务的理解能力,以及挖掘kol的能力,确实成本挺高的,面对一个个项目,有的时候没办法做到 。
    最好的情况就是积累,也就是做这个事的人是固定且长期在做的 。
    如果只是case by case,肯定没戏,每个角色都很辛苦,但也很难拿到想要的结果 。
    以上,是从业务方的视角来看传播 。
    #专栏作家#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 。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为什么要做传播 为什么要做传播文化的使者】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