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清时期,重镇榆林城是如何兴起的?

经过明清四百多年发展的榆林城 , 从明代之前地处偏僻 , 无人问津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一座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榆林城 。
在明代的榆林城 , 随着蒙古残部北犯 , 地缘结构边疆化 , 军事需求不断加大 , 从村到卫再到城 , 从建城到改城 , 再到修城 , 一步步走到了边防重镇的位置 , 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和辅助保障的功能 , 既起到抵御蒙古残部的作用 , 又起到保卫内地疆土的作用 , 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
一、榆林城的兴起背景
1.自然地理条件
榆林城 , 是一座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的城市 , 为今天榆林市政府所在地 。 地处陕西省以北的榆林市 , 与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相连 , 与黄河相望 , 与黄土高原接壤 。 处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 , 占据了大面积的黄土 。
而黄土高原上的土壤类型为黄土 , 土质疏松 , 遇水易流失 , 因此形成了黄土塬、梁、沟等基本地貌类型 , 地表千沟万壑 , 支离破碎 , 使得这一地区“地无三尺平” 。 加之该地的气候是大陆性季风气候 , 不过因为地理环境导致以长城沿线为界的地区南北气候不一 , 具有明显差异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重镇榆林城是如何兴起的?
文章图片
靠北的地带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 该地区的景观多为沙漠和沙滩;而靠南的地带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 , 这一地区的景观则为丘陵或者沟壑 。 这些沙漠、丘陵和沙滩都是典型的大漠边关样貌 。 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就对榆林城的地缘结构和形态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加之明清时期中国再次迎来了一个世界上人类历史上影响人类自然生活活动持续时间最久的寒冷期 , 明清统治时期后的中国已经各地方志对此多有记载 。 榆林城所处地区温差较大 , 降雨不均 , 夏季气温高且多雨 , 冬季干燥且寒冷 。
这样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 就导致该地区容易发生沙尘暴、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 。 榆林城身处其中 , 自然也受影响 , 冬春两季地区的降雨较为稀少 , 导致了该地区大面积受风沙和寒潮的侵袭 。
而到了夏秋两季 , 由于受到季风影响 , 大部分地区会有强降雨 , 因而又容易发生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 。 不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还严重造成榆林一带的水土流失 , 加剧了该地区洪涝疫情的出现 。 因此就产生了“一场雨冲走一犁土”的谚语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重镇榆林城是如何兴起的?
文章图片
但是农业耕作又是榆林城所在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 因此每个地区都会重视农业的生产 。 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 使得这里入冬早 , 进夏迟 , 寒冷时期相对长 , 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 , 严重制约着榆林这片土地的生产 。
榆林市境内的河流受黄土高原地势和气候的影响 , 支流密集且短小 , 多为西北—东南走向 。 但由于河流的深度下切 , 与其两岸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水位高差 , “山高水低”的现象广泛出现 , 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 。
严重制约着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 , 给人们的日常用水造成影响 。 再因为气候原因 , 有些河流的水资源不适合灌溉 , 再遇上暴雨时节降雨量增大 , 导致河水漫开 , 决堤冲坝 , 使得人们损失惨重 。
这些自然条件都是影响榆林城所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 对榆林城的方方面面也影响深远 , 还塑造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身特点 。 因此 , 要分析明清时期的榆林城就要先了解榆林城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重镇榆林城是如何兴起的?
文章图片
2.社会历史条件
随着元朝蒙古政权被明朝进一步推翻以后 , 就退守到漠北地区 。 之后企图恢复元制 , 进入到河套地区与大明王朝进行对抗 , 频繁骚扰西北边疆地区 。 而明朝建国后 , 在永乐时期进行迁都 , 将全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三面邻近边塞地区的北京 。 因此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 , 明朝政局稳定后 , “故终明之世 , 边防甚重” 。 从洪武年间起 , 就在重要的边塞地区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 , 尤其是北部的边塞更是成为防御的重点 , 建立了一整套具备攻守双重属性的防卫体系 。
以所连卫 , 把东胜、宁夏、大同等西北边塞上的重要城市加强联系 , 基本沿黄河设置 , 集中在黄河以北地区 , 形成西北地区的防线 , 力图阻止蒙古残部入侵中原 。 这一防卫体系以辽东、大同、东胜、甘州为主体 , 榆林在明代初期属于河套以内的地区 , 地理位置意义不大 。 之后经“土木之变” , 明朝政局动荡 , 使得蒙古残部趁虚而入 , 进入到河套地区 。 这样 , 河套地区的城镇随即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