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说到寿司,萦绕在我们脑海里最不解的问题或许是:“寿司为什么那么贵?”我们习以为常会认为日料都很精致,换句话说就是分量小且贵 。
我们像是囫囵吞枣的食客,一口生鱼片加米饭下肚,既不饱腹也不满足 。但为什么这么一口生鱼饭,会成为最能代表日本的美食,也是世界上影响范围较广的日本料理之一?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我们对寿司的印象通常是又贵又小 。/unsplash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老艺术家了解了寿司的过去,才发现当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趣味冷知识——最原始的寿司,居然用的是腌鱼而不是生海鲜,据说寿司的发明还跟中国的稻田文化息息相关,到底有什么渊源?
01
最早的寿司
原来不是用生海鲜
我们常以为的寿司,都是躺在冷冰冰的冰柜里,或者现做现吃,它是新鲜的,而且逾时不候的 。寿司的味道极大程度取决于生鱼片的新鲜程度,放久了味道肯定不好 。
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最早的寿司,原来还是用来储存鱼肉的一种手段,是将鱼和米一起做乳酸发酵的食品,用的不是生海鲜,而是腌制好几年的淡水鱼?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寿司原来长这样 。/wiki
事实上,我们早就能从寿司的名字演变上看出些端倪来,关于日本寿司最早的记载是718年的《养老律令》中的“雑鮨五斗”,到了第九和第十世纪,“鮨”和“鮓”都发“すし sushi”的音,“su”在日语里有醋之意,从词义上看,寿司最开始应该是跟酸味的腌鱼有关的食物 。
在中国辞典《尔雅·释器》中也有这个字的相关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 。”肉酱叫“羹”,而搅碎熬熟的鱼肉酱叫“鮨” 。
当时湄公河两岸水稻田养鱼的技艺,以及朝鲜的种稻技艺传入日本,解决了日本人的温饱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来了:鱼多了,吃不完怎么办?于是早期人类为了保存食物,延长鱼肉的保质期,采用的办法也非常纯天然——稻米发酵腌制法 。
日本寿司的雏形,就是一种原始发酵寿司 。这种传统古法就是用盐巴和稻米来保存季节性捕获的淡水鱼,让米饭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自然发酵,再将鱼腌制后包裹在里面,在米饭中发酵便可以防止鱼肉腐败变质 。
当时,米饭只是用来发酵的方式,他们只吃发酵后的鱼肉,而将米饭丢弃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用米包裹淡水鱼的做法 。/unsplash
据说在寿司出现之前,东南亚地区的人早有将鱼和米饭放在一起发酵的食物 。无独有偶,要是了解过贵州侗族村落的习俗,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有跟古老寿司的做法异曲同工之妙的技艺——腌鱼 。
贵州侗族人在水稻成熟时,会放掉稻田里的水,捕捉留在里面的田鱼,用盐腌过一段时间后,再用煮熟的米饭作为发酵物,不同的地方在于,后来辣椒传入中国,侗族人就在米饭中混入磨碎的辣椒、姜葱蒜等香料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贵州侗族腌鱼做法也有点类似 。
这种“饭稻羹鱼”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是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亚地区稻作民族的传统饮食模式,只是这些生活方式,也由后来东渡的一部分稻作民族传到了日本 。
如今这种古早制作方法发酵的寿司,在日本很难见到了 。但如今的和歌山县和滋贺县还保留着这种古法制作 。
滋贺县西北部的小镇高岛,还有一个叫“北村家族“的,400年前的食谱经18代人流传至今,还坚持用最古早的制作方法,用稻米发酵鱼制成寿司 。但他们与最原始的发酵寿司的主要区别是:将鱼去除内脏,用煮熟的饭包裹鱼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北村家族用稻米发酵鱼 。/Tom Schiller
由于他们发酵用的鱼来自日本最古老的湖泊之一——琵琶湖里的野生鲫鱼,这种鱼本身就很稀缺,再加上寿司的发酵讲究季节性,如果在不使用醋的状况下,发酵至少需要10个月,长的至少需要两年以上 。
发酵出来的寿司,据说吃起来的味道像是“蓝干酪、鱼和米醋的混合物”,在我们看来,味道估计跟豆汁或者臭豆腐的独特气味有得一拼,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容易分为两极,但这种古法寿司非常罕见,在日本大部分地区都被视为奢侈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