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三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回转寿司,寿司自助餐的形式 。
03
寿司该被讨论的
不应该只有“贵“
当我们谈论寿司的时候,有个问题一定是避不开的:这看似再简洁不过的食物——鱼片加米饭,最后再刷上一层酱汁,为什么会被当成日本民族的饮食符号,而且如此小众的食物会在全球普及流行,甚至价格不菲?
我们回顾寿司的过往会发现,它从用米饭发酵鱼片的形式,到如今的寿司,数百年来依旧跟当年的样子没有很大的区别,核心区别在于:寿司的保质期在缩短,那些极易变质的食材却能保住“鲜味”,从日本高速运输到世界各地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一碟小小的寿司,凝聚着“鲜”字 。/unsplash
萨沙·伊森伯格在《寿司经济:全球化及现代美食的诞生》中提到过寿司“复杂的全球化动态”,他揭示了一个非常难得的链条:我们眼见的每一份寿司,从海洋捕捞到集市再到餐桌,从活鱼到可自由买卖的成品食物,当中蕴含的是全球市场如何产生、运作的平衡机理 。
举个例子,以前的寿司并没有吃金枪鱼和三文鱼的传统,但在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人开始注重饮食质量,吃金枪鱼和三文鱼开始流行,所以他们不得不开拓新的鱼类供应源,挪威和加拿大渔民成了他们的后盾,再加上日航长途冷冻技术的发展,才有了寿司全球化的开端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三文鱼和金枪鱼寿司,后来者居上 。/unsplash
因此寿司的“贵”一部分在于它的全球普及,如何通过原始的捕鱼业,发展到运输业的技术,国际流通交易的严谨的标准化管理,它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一个原本小众的饮食文化,能通过良性的全球经济体系,影响世界各地 。
寿司之所以能代表日本料理的文化精髓,最核心的味道就是“鲜” 。这个“鲜”字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说文解字》字典里,指的是将米饭、鱼、盐放在一起,经腌制发酵后,产生一种酸味的鱼的味道 。这恰巧就是发酵寿司的味道 。
这种传统的发酵方法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台湾、海南等地,以及泰国、越南等国家还能见到,在鱼米资源丰富的地方,传统的稻米崇拜观念传到了日本,逐渐成为日本人“集体自我”的象征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寿司中蕴藏着日本人传统的稻米和鱼食文化 。/wiki
在北海道、秋田等地,他们还会用当地独特的时令蔬菜制作寿司,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所谓的风物,就是结合地域特色孕育出的本土饮食文化 。四面被海洋包围的岛国日本,他们独有的鱼食文化讲究的是一种清寂、淡泊的意境,与我国古代认为“鱼是一种美味的奢侈”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因此在日本,所有渔村的神社都面向大海,日本渔民自古对大海就持有笃厚的信仰 。渔业在传统观念上,就是一种笃信与大自然的契约的体现 。
他们吃鱼讲究季节感,甚至还有具体的食鱼月份表,习惯在春天吃鲷鱼,在夏天吃鲣鱼,在秋天吃秋刀鱼,而在冬天吃河豚和鳕鱼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在日本,五月五是鲤鱼节,也就是男孩节,家有男孩的,家家挂鲤鱼旗 。/unsplash
传统的稻米文化和鱼食文化凝聚的结晶,就是一枚寿司 。它体现的是日本民族对于节气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信仰 。
很多人提到寿司,会不由得联想到日本寿司师傅的工匠精神 。的确,就用餐体验来说,寿司的奥义不单在于食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你在品一份寿司时,你也在品制作寿司的师傅为了训练这门手艺花费的所有时间 。
寿司最初的样子 寿司的外形

文章插图
△日本寿司师傅的工匠精神 。/unsplash
寿司是一门追求精致用餐体验的艺术,每一样食材、买来的分量、不同鱼的切法厚度、水米的平衡、盐醋的比例和酱汁的选择,都需要精确的掌握和熟练的经验 。
一家寿司店,细致和服务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上,包括寿司的食器,也会根据季节不同、环境的变化摆放相应的颜色、材质和配餐道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