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历代进士之-榜眼刘沆

刘沆(995—1060),字冲之,出生于永新县埠前镇紫雾源村。村后北山名后隆,唐代宰相姚崇曾寄寓山之聪明洞,牛僧孺曾在山上建读书堂。刘沆自小听父老谈姚、牛故事,心向往之。及长,倜傥任侠,多奇气。应试不第,自嘲说“人中‘进士’,我则退士也”,不复出,其父极力勉之。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擢进士第二人。
永新历代进士之-榜眼刘沆
文章插图
埠前镇三门前村刘氏宗祠后隆堂
授大理寺评事,通判舒州。时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传张怀信督役苛酷,州将畏惧,称病不敢出。刘沆上奏朝廷,罢张督工之职。刘沆任太常丞,值集贤院,出知衡州。当地有大姓尹氏,伪造卖券,夺邻居孤子田产。孤子诉于州县,历20年,屡败诉,刘沆秉公直断,尹氏伏罪。主持修建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刘沆与有功焉。又升任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
陕西连年饥荒。庆历三年,张海、郭邈山等在商山起义,宋廷出动大批禁军镇压,战火蔓延。刘沆见执政者陈述己见,认为不可,并极言利害得失。宰相不高兴,说:“须舍人作相自行这。”刘沆回答:“宰相岂有常哉!时来则为之耳。”
不久,判吏部流内铨。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宾馆负责接待的官员杜防设宴,有要挟之言,刘沆严词拒绝,又强劝酒,意在让他示弱,应允割地、输币,刘沆洞察其用心,拂袖起身叱责之。朝廷里议论纷纷,恐由此引起外交事端,于是奉调出京,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江州。
湖南常宁县至桂阳监一带千余里山区瑶族人为抵制官盐的盘剥而自行外出买盐,常与驻军发生冲突。宋廷派出大军镇压,官逼民反,兵连祸结。庆历七年(1047),刘沆升为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行事。刘沆率大军进发,至桂阳,招降起义军邓和尚部2000余人,其首领皆奉命以官,又募士兵分捕余党。次年夏,战事复起,刘沆降知鄂州,迁给事中,徙洪州。
后,调还京都,知审刑院,改知永兴军。不久,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多次揭发隐伏的奸佞邪恶,朝中权臣、近臣都对他敬且畏避。迁尚书省工部侍郎。皇祐三年(1051)三月,任参知政事。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副相不过备位而已。刘沆既拜命,有利害辄廷议,多所救正。至和元年(1054)七月,梁适罢相,知秦州。八月,刘沆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当时,管政务之中书省与管军事之枢密院二府任官多用例,刘沆进言指出三弊:(一)近臣保荐,多出私门,辟请皆浮薄权豪之流;(二)近臣陈丐亲属,求近地,求在京;(三)叙劳干进,以法则轻,以例则厚。请皇帝诏令中书、枢密,凡保荐、审官、叙劳三事无用例,其余听任如旧。皇帝依奏。既施行,众颇不悦,循例如故。其事虽不行,而皇帝对他却敬信有加。至和二年(1055)六月,陈执中罢相,出知毫州,文彦博、富弼复相。刘沆居执政大臣之首,与文、富同心辅政。“沆质性刚鲠,姿材敏明。”(引自仁宗制)为相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近幸尊贵和守旧派强烈不满,枢密使狄青、中丞张升等几次上奏诋沆。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奏称狄青广积朋党,建议仁宗制于未萌之时。五月,狄青罢枢密使,知陈州。刘沆于同年十二月罢相,为工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嘉祐四年(1059),知陈州。
永新历代进士之-榜眼刘沆
文章插图
埠前镇三门前村两朝宰辅坊
虽未及久任,以竟所施,然当时贤才多所荐引。欧阳修被谗出守,至和元年(1054),刘沆荐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留为翰林学士;又引富弼共政,勉其大展经纶,弼终身感激。5年后,刘沆早已罢相,富弼在给他的信上说:“每辱公勉以尽 瘁镇静,有所植立,其如五年无补何?虽强自愤励,恐终负教诲。北望恩馆,神爽飞越。”
嘉祐五年(1060),刘沆逝世于陈州任所。丧过国门,仁宗制挽诗以赐:“早富经纶业,中成辅弼功。立朝无党与,为国尽公忠。此日悲遗直,谁人似匪躬。深嗟亡一鉴,何以慰予衷?”御篆碑首曰“思贤之碑”,诏赠左仆射兼侍中。
子瑾,登进士,为馆阁校勘,得褒赠,知制诰张瓌起草诏书,语涉讥贬,刘瑾涕泣不食,全家丧服。朝廷乃修改书命,将张瓌降职为知州。
先是,仁宗年事已高,未有嗣,嘉祐元年(1054),病甚。刘沆与文彦博、富弼留宿禁中,每日至寝殿见帝,病愈始止。刘沆请立太子,以定国本而安群志,免贻宫廷祸患。仁宗应允,立英宗。元丰三年(1080)闰九月,神宗追封刘沆为兖国公,十月,神宗览故家裔臣奏疏,知刘沆援立之功,与文彦博一时并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