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文章插图
《曲终梦回》
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文章插图
《幽情密使》
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文章插图
《第三人》
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文章插图
《偷窥狂》
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文章插图
《霍华德庄园》
大作家与大导演谁得了谁的真传?
文章插图
《仆人》◎张阅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最近推出英伦电影大师展,直观展现了文学有多么深入老一辈电影人的骨髓。《曲终梦回》《偷窥狂》《第三人》《仆人》《幽情密使》《霍华德庄园》等大部分展映片都有文学文本,有些甚至来自文学名家,主要是这些电影人掌握了“文学就是人学”的精髓,也遵循了时代文本自带的审美倾向,从中发展出与文本相称甚至高之的影像风格。
从鲍威尔到斯科塞斯的精致与大胆
迈克尔·鲍威尔的《曲终梦回》和《偷窥狂》,前者使我们见证鲍威尔在生涯鼎盛时期自信满满的大手笔,后者向我们展示这位对电影媒介有透彻认知的大师如何不顾世情地探索艺术。
《曲终梦回》的蓝本,是奥芬巴赫根据德国作家E·T·A·霍夫曼的几则短篇小说创作的歌剧,作家本人成为歌剧幻想的男主角。A代表“Amadeus”,身兼音乐家的霍夫曼以此笔名致敬莫扎特,电影开场时霍夫曼的情人斯黛拉正演出莫扎特的《唐璜》。霍夫曼的文学风格驳杂多样,这也许是他受从埃德加·坡到卡夫卡,从伯格曼到塔科夫斯基,从舒曼到柴可夫斯基推崇的原因,多元性也促成了这部集科幻、歌舞、喜剧、魔幻、恐怖等类型于一体的电影。
电影也许出于戏剧性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考虑,调整了霍夫曼热恋过的三个女人的出场顺序,从科幻色彩的“玩偶”、为自我实现与艺术荣耀而夭折的“歌唱家”、谋财伤情伤命如魔鬼使者的“花魁”,改为玩偶、花魁、歌唱家,这样,诗人霍夫曼的生命旅程也暗合了奥芬巴赫本人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劳累病故的真实故事。霍夫曼的忠仆尼克劳斯,其实是缪斯的化身,艺术之神得到霍夫曼专于诗歌的全心全意,最终集三种女人于一身的斯黛拉随魔鬼离去,霍夫曼终属缪斯。艺术家从自身真挚又不幸的爱情中获得灵感滋养,最终踏上艺术孤绝之路,正是古今男女艺术家都可能经历的命运寓言。
鲍威尔将莫伊拉·希勒的芭蕾神技、罗伯特·赫普曼如默片鬼王般的表演魅力与歌唱家们美妙的歌喉结合,是电影的优势。鲍威尔的“忠粉”马丁·斯科塞斯学到的,除了电影技法,大概还有优雅又丰富的审美,从内心到影像的节奏感,对角色个体的尊重,对文学文本的严肃探究,将电影视为流动的艺术品。他一定也学到鲍威尔拍《偷窥狂》那种直面真实人性的胆量。
忆及它当年激怒电影界、评论界、观众,并把巅峰期的鲍威尔摔到无法拍片这一旧事,我认为是《偷窥狂》戳中了电影拍摄和观影这两种行为背后的偷窥癖好,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者的暴露癖好,这种揭示是冒犯的。摄影机不离手、外表纯良的男主因之激发了杀人欲,电影渐渐追溯到父亲给他造成的不幸童年,他最终以自毁方式完成了这套杀人影像录的终结篇。观众不仅容易进入男主视角,还仿佛参与了一场连环杀人实录。这种触及电影本质的“元电影”,可能比常作为内涵和命运对照物的同期杰作《精神病患者》更震人心魄。
《白日焰火》偷师的两部杰作
好的电影人探索人性的时候有可能走得比作家远,就像卡罗尔·里德遇上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对照小说和电影文本,可了解两人思想上的合与分。重视讲故事、造悬疑的格林有可能抵触意识流小说家,而里德把这一心境处理成写西部小说的美国男主角马丁斯在艺术欧洲遇窘的一个喜剧环节。
《第三人》中,四国占领维也纳的时代,女主角安娜被搜查抓捕,房东太太喋喋怀念维也纳老房子的昔日显贵来客,这是里德在提醒我们维也纳失去了什么,而格林则用影像做不到的妙笔笑看代表四国占领势力的四名宪兵如何对待深夜更衣的安娜。格林笔下,马丁斯爱上安娜或被她爱上都没有说服力,里德则推翻了这个男女主角在一起的团圆结局,依从真实人性,让安娜像电影里那只出彩的猫咪一样,对反派爱人爱得死心塌地。格林用暗处的鹦鹉和“像个侏儒”的小孩制造荒诞、异化的氛围,里德用更具刺激性的视听细节包裹它们,让这个除了“爸爸,爸爸”讲不出其他整句的孩子显得更缺乏早期教育甚至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