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瓶为什么能这么火 为什么叫安瓶( 二 )


几乎所有人在试用过MartiDerm安瓶之后,都对这个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和效果感到好奇,在微博上分享出关于MartiDerm的测评报告,这就是易桥想要达到的目的 。
举个例子,扇子NO-FAN-NO-FUN发布的使用视频,开场先是倾述了长时间带妆,饱受皮肤干燥、爆痘等问题的困扰,接着拿出MartiDerm安瓶,一边打开使用,一边介绍产品功效,抹在脸上“吸收很快,很水润”的感受,以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皮肤状况开始好转的详细过程,顺便再推荐具体哪款产品适合哪种肤质 。这种十分具有亲切感和代入感的“种草”方式,达到了333万次的播放量 。
美妆博主的第一波“种草”行动,聚集了一批精准的种子用户后,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一波讨论的热潮,打开微博或者小红书搜索“安瓶”,就能看到各种图文并茂的MartiDerm的使用体验,连带着MartiDerm海外旗舰店的粉丝也实现了从0到1的量变 。有了粉丝就意味着有变现的可能,易桥打算进行第二步“割草” 。
1个月后的“双11”,让易桥很快尝到了“割草”的惊喜 。原本由于MartiDerm店铺相关资质审核没有完善,无法参加天猫“双11”的官方活动,易桥的团队只好自己定价,大概是原价的8.5折,客单价将近500元,再透过美妆博主预告宣传,引流到MartiDerm的店铺 。
前期在社交媒体上的铺垫没有白费,“双11”期间,MartiDerm达到了超过千万元的销售额,存货全部售罄 。
由此,易桥确定了口碑是MartiDerm安瓶传播的核心,通过美妆博主以及相关媒体的“种草、养草,然后割草”的循环,以低成本获得口碑的裂变式传播,持续吸引目标用户 。开店不到10个月,MartiDerm的业绩突破了亿元 。
跳出小众圈
小众品牌一下子卖火不算太难,难的是怎么把消费者留下来,而不是被下一个爆款替代 。
除了西班牙的ISDIN、Sesderma等药妆品牌一窝蜂地拥进中国市场,主流美妆品牌也纷纷跟进 。去年下半年,雅诗兰黛、欧莱雅、兰蔻、韩后、御泥坊等陆续推出安瓶系列产品 。这意味着,安瓶这个细分品类,正在撕下“小众”的标签,开始走向更为大众化的市场 。
那么,MartiDerm们能不能跟得上竞争的速度?从本质上来说,MartiDerm属于高忠诚度的小众品牌,如何跳出固有圈层,扩大品牌影响力,是MartiDerm们无法避免的挑战 。为此,易桥从2017年开始,在品牌端及传播端重点发力,祭出了3招组合拳 。
第1招,粉丝好,才是真的好
安瓶销量的快速增长,远远超出了MartiDerm品牌方的预料,以至于每次到易桥开会,都有一个固定的沟通环节,学习中国护肤美妆市场的消费变化 。类似于用户的购买习惯、消费痛点,以及国内社交媒体的变化 。
例如,很多消费者的评价中都提到了欧美人和中国人肤质的不同,易桥的团队将这一问题反馈给品牌方 。2017年10月,MartiDerm推出了首款专门针对亚洲人肌肤的美白安瓶——DSP小金瓶,截至12月底,DSP小金瓶销售额达到了1 242万元 。
如此一来,MartiDerm根据用户需求倒推产品研发,以用户为中心,吸引并留住粉丝,进而支撑起品牌的持续成长 。
第2招,借力打力
“种草”作为MartiDerm安瓶的核心传播方式,已然建立起口碑护城河 。不过既然要“出圈”,成功品牌化,就意味着不管是垂直用户还是潜在用户,都得一网打尽 。
从2017年10月开始,MartiDerm先后签约了人气演员邓伦、偶像歌手林彦俊,借助大众化代言人的声量,让更多人认识品牌 。尤其以上2位代言人的粉丝以年轻女性为主,与MartiDerm的消费群画像高度重合 。比如,MartiDerm在微博上发起的话题“因为安瓶,不止脸俊”,阅读量高达1.7亿,有205.8万人参与了讨论 。
第3招,走出“舒适圈”
安瓶几乎都是在电商平台、微信等线上渠道销售,但要让更多人买得到产品,线下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2018年起,MartiDerm开始在线下渠道布局 。为了避开与大牌的正面冲突,MartiDerm先在港澳台地区的屈臣氏,内地的妍丽等区域性连锁店铺货,站稳脚跟后再进行扩张 。
除了增加销量之外,MartiDerm借助线下品牌连锁店的背书,连同线上一起发力树立起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
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市场做得更大,易桥的团队也不例外 。随着MartiDerm在终端的认知度持续水涨船高,且进场的玩家也越来越多,MartiDerm已经不甘心死守在小众圈层,正铆足力气向大日化版图迈进 。
安瓶成功的意义在于,通过单一品类聚拢核心粉丝,而后通过“种草”运营社群、内容传播等精准的营销方式,增强粉丝黏性,并依靠用户需求来驱动产品创新 。这股“安瓶风”,似乎还将继续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