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一曲“毛毛雨”,鲁迅烦死,张爱玲爱死( 二 )


不过 , 林语堂没有提及 , 鲁迅真不喜欢的那一首<毛毛雨> , 却是当年上海“华界”广为流行 , “租界”里也曾一度流行 , 可谓“跨界”度很高的一首都市流行歌曲 。
如今的相关研究者 , 更是将这首<毛毛雨>视作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 , 宣称这首歌早在1927年即已“开唱” , 在国内流行乐坛的开创期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云云 。 无论如何 , 要想探究当年上海流行歌曲的实情究竟如何 , 恐怕既不能完全参照林语堂的“洋气”生活 , 也不能随意信从鲁迅的牢骚小说 。
1944年7月 , 胡兰成在<淮海月刊>七月号上发表了<记南京>一文 , 文中透露 , 张爱玲曾经将<毛毛雨>的歌词 , 翻译成了英文 , 还特意为这首歌写了一篇简要的介绍说明:
我喜欢<毛毛雨> , 因为它的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 , 却又不是民歌——现代都市里的人来唱民歌是不自然 , 不对的 。 这里的一种特殊的空气是弄堂里的爱:下着雨 , 灰色水门汀的弄堂房子 , 小玻璃窗 , 微微发出气味的什物;女孩从小襟里撕下印花绸布条来扎头发 , 代替缎带 , 走到弄堂口的小吃食店去买根冰棒来吮着……加在这阴郁龌龊的一切之上 , 有一种传统的 , 扭捏的东方美 。 多看两眼 , 你会觉得它像一块玉一般地完整的 。
这短短的、还不到两百字的介绍 , 却把张爱玲对<毛毛雨>的喜欢 , 以及“毛毛雨”中的上海滩如何令人动容 , 都表达得清清楚楚 , 描述得也栩栩如生 。 可能是“意犹未意” , 也可能还想进一步表达 , 自己对<毛毛雨>这类流行歌曲的喜爱 , 究竟源于什么样的心理与理由 , 不久 , 张爱玲又撰发了<谈音乐>一文 。 1944年11月 , 此文刊发在了胡兰成主编的<苦竹>杂志创刊号上 , 算是郑重其事的一篇带有专业研究范儿的“准论文” 。 文中专门提到了中国的流行歌曲 , 专门解释了那“绞死猫儿似的”女声唱腔 , 究竟从何而来 , 如今又怎样了 。 文中这样写道:
中国的流行歌曲 , 从前因为大家有“小妹妹”狂 , 歌星都把喉咙逼得尖而扁 , 无线电扩音机里的<桃花江>听上去只是“价啊价 , 叽价价叽家啊价……”外国人常常骇异地问中国女人的声音怎么是这样的 。 现在好多了 , 然而中国的流行歌到底还是没有底子 , 仿佛是决定了新时代应当有的新的歌 , 硬给凑了出来的 。 所以听到一两个悦耳的调子像<蔷薇处处开> , 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从西洋或日本抄了来的 。
原来 , 那“绞死猫儿似的”女声唱腔 , 是因为当时都流行如“小妹妹”(实指演唱者黎明晖)一般的尖声高音 , 所以“歌星都把喉咙逼得尖而扁” 。 从<毛毛雨>到<桃花江>都一样 , 都是这般尖声细气的唱法 。
不过 , 到了张爱玲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 , 也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 , 这样的状况已然“好多了” 。 然而 , 张爱玲还是认为“中国的流行歌到底还是没有底子” , “仿佛是决定了新时代应当有的新的歌 , 硬给凑了出来的” 。
于是乎 , 当1942年上映的中国电影<蔷薇处处开> , 由出演影片女主角的龚秋霞演唱的同名主题曲 , 一度大为流行之际 , 张爱玲仍然“忍不住要疑心是从西洋或日本抄了来的” 。
<毛毛雨>何时“开唱”?几时“唱红”?
那么 , <毛毛雨>究竟是怎样一首流行歌曲 , 为什么这样的“开山”之作 , 在鲁迅与张爱玲那里 , 却有着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的评判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毛毛雨>里究竟唱了些啥:
【历史故事】一曲“毛毛雨”,鲁迅烦死,张爱玲爱死】毛毛雨 , 下个不停;微微风 , 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 , 哎哟哟 , 柳青青 。 小亲亲 , 不要你的金;小亲亲 , 不要你的银;奴奴呀 , 只要你的心 , 哎哟哟 , 你的心 。
毛毛雨 , 不要尽为难;微微风 , 不要尽麻烦;雨打风吹行路难 , 哎哟哟 , 行路难 。 年轻的郎 , 太阳刚出山;年轻的姐 , 荷花刚展瓣;莫等花残日落山 , 哎哟哟 , 日落山 。
毛毛雨 , 打湿了尘埃;微微风 , 吹冷了情怀;雨息风停你要来 , 哎哟哟 , 你要来 。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 哎哟哟 , 我的爱 。
毛毛雨 , 打得我泪满腮;微微风 ,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狂风暴雨怎么安排 , 哎哟哟 , 怎么安排 ,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猛抬头 , 走进我的好人来 , 哎哟哟 , 好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