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五 )


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文章插图
说兰图1936年
薛原(文艺评论家 , 现居青岛):在以创新为主调的时代旋律中 , 传统文人往往被贴上保守与守旧的标签 , 更是很难被主流关注或写入美术史 。但这样的传统文人 , 未必就没有艺术生命力 , 而这种艺术生命力就体现在隔代的再发掘与呈现上 , 这种隔代的挖掘往往源自乡邦文化情结而超越地域寻访 , 成为对隐入历史的前贤探寻追踪 , 梳理出虽被岁月风尘遮蔽但仍换发生命力的风景 。对应均书画作品的专题展览与整理其意义也在此 。其实 , 不管应均的作品是否受到过于右任、沙孟海等大家的推崇 , 其人其作的意义更多还是一种传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应均这样的传统文人在今天已经是逝去的风景 , 但在他生活的时代 , 像他这样的传统文人并不罕见 , 许多“应均”大多被淹没在历史和岁月的尘埃中 。应均书画展的意义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应均书画艺术所呈现的传统文化精粹的魅力 , 也呈现了举办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艺术鉴赏力 , 还呈现了一种文化担当的情怀 , 也是今天更稀缺的一种文化态度与对传统艺术的奉献 。
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文章插图
应均书法 , 满襟万顷七言联 1936年
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文章插图
应均画兰 1934年
杨兵(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应均先生身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 , 这对应均先生的艺术追求无疑产生了影响 。这更多地体现在其书、画、篆刻创作中对碑学意趣的追求上 , 这也是当时的潮流 。在其书法和篆刻创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在书法方面 , 应均先生早期和中期的书法作品多以北朝碑版所宗 , 体现出散落自由、朴拙跌宕的风格;晚期的书法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使转凝重、朴厚雄健的气度 , 流露出于右任先生书法意蕴的影响 , 这也许是于右任先生推崇其作品的原因所在吧 。其次在篆刻方面 , 应均先生完全继承了“浙派”丁敬、黄易的篆刻特点 , 以切刀入印 , 分布亭匀 , 苍老朴茂 。另外在绘画方面 , 应均先生多以兰草作为描绘对象 , 吸收了“扬州八怪”艺术群体的创作旨趣 , 画法更类郑板桥 。而在构形上 , 则以自我生活状态为创作基础 , 加之对世事的个人体验 , 凝聚出少伸张畅怀之势 , 多包裹困顿之态的个人风貌 。这是其绘画作品的可贵之处 。
应均先生作为浙江义乌地区具有传统艺术精神的代表艺术家 , 其书、画、篆刻创作既有所宗 , 又有一定的自我个性的表达 。正如其在当地的生活状态一样 , 偏安一隅 , 不为公明 , 更不作为谋生的手段 , 而是纯粹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当然 , 正是这种状态 , 加之义乌的地域性局限 , 使应均先生不能更深入地融入到当时艺术变革的大潮中 。继承是其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
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文章插图
《松石山民书画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
朱智慧:对于应均的收藏与展览 , 确实也是机缘巧合 , 因为2004年我初涉收藏 , 其中就有两件应均的作品 , 一件作品是对联 , 还有一幅兰花 。当时我看到这幅对联时 , 是挺打动我的 , 兰花当时说实在的看着也看不懂 , 感觉就是有点乱——当然现在看着就不那么乱了 。应均作品首先打动我的是书法 , 看上去磊磊落落、大大方方 , 像读书人的字 , 这个当时是触动我的 。
可能我后来进入收藏 , 跟应均不说关系有多大 , 但肯定有关系 , 因应均而有产生了对艺术的好感 。后面陆陆续续就开始收藏 , 我身边有两位好朋友 , 他们两个本身的品位眼光都不错 , 有他们两位帮忙 , 我收藏这个调子基本上把得住 , 还有一个真假也控得住 , 这两个是最重要的 。收藏首先是调子要好 , 再者是作品要真 , 这两个把得住 , 一般来说慢慢沉淀下来总会有点东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