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白居易的千古名诗《问刘十九》为何短短20字就能表现出那么美的意境,妙在何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关于白居易和他的这首《问刘十九》,赏析文章太多了。
无非就是精练简洁、恬淡深远、言浅情深、回味无穷,重复说这些东西意义不大。
我们要想在说好的基础上,明白它好在哪里,最好就是找个参照物来看。
实际上这首名作是可以这么处理的,因为同为问酒诗,好客的白居易可不止写了一首。笔法、内容相似的作品,同样是五言绝句,白老另有一首《招东邻》,也算佳作,却名声不大。
我们两相比较一下,就能看出为什么《问刘十九》更受大众喜爱,这自然就是它的妙处所在了。
招东邻
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
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
和《问刘十九》一样,这首五言同样首联对仗,但第二句“簟”字失替出律。注意“榼”是入声字,所以这首诗的首句平仄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才对,白居易写得是“平仄仄仄平”,本身失替,平仄也不对仗——但是词意、词性上是对仗的。
文章插图
《问刘十九》首句“绿蚁新醅酒”,“仄仄平平仄”,对句“红泥小火炉”,“平平仄仄平”,是标准的、工整的平仄、用词对仗。因此吟诵起来更加精致、整饬,从平水韵的音调上来说也更加和谐、高低有致——格律就是起到音韵调整作用的。不是说非得守格律,但是合律的基本上要更清朗通畅。
从内容上来看,《招东邻》前两句中的两个意象“小榼”、“新簟”,是从物品的形状和新旧两方面切入进行修辞形容,后面的“二升”、“六尺”依旧是对两样物事的细化描写。
《问刘十九》所采用的意象为“绿蚁”、“红泥”,本身用词就带上了颜色,后面的“新醅酒”、“小火炉”则从新旧、大小不同的角度进行意象描写。因此这首作品中两个意象的描写更全面,更精细,能够给读者一个更为完整的想象画面。
“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只是简单的对物件进行描写,当物品附着上颜色,也就为文字附着上了感情——从黑白画面变成了彩电,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吧?
所以,精致、完整、让人沉浸的生动画面,就是《问刘十九》在修辞和意象选择上比《招东邻》更好的地方。
文章插图
有朋友会说,《招东邻》是为了写“秋凉”,才让画面保持素净。错得远了,《问刘十九》后面的画面远比秋凉更加萧瑟,但是这种颜色明显的反差不但没有破坏意境,反而更好地衬托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因为无论是秋凉招东邻,还是冬夜问刘十九,白居易的目的是叫人来陪他喝酒,是为了开心,心情都是舒适、温暖的。
彩电放出来有温度的画面当然就要比黑白画面更有温情。
再看后两句。“能来夜话否,”这句和“能饮一杯无?”从意思上来说是一样的,但是所处位置不同。第三句话没说完,代表着自己要作出回答,所以是“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
能不能来和我饮酒夜话啊?池塘边秋意逐渐寒凉了。
文章插图
这种自问自答的模式,虽然并不是东邻对邀约的回答,但是在客观上完成了整首诗,说明“池畔欲秋凉”是诗人发出邀请的原因。这也正是不如《问刘十九》的地方所在——把话说尽,其实是绝句,特别是五绝要避免的写作方法。
《招东邻》这种写作方式,并没有问题,但是和《问刘十九》比起来,就略输一筹。
《问刘十九》是采取了把提问放在最后,把悬念留给读者,这其中就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给了读者思考的余地,一旦读者思考,留白就成功了。所谓“余味无穷,诗意悠悠”,其实都是读者在诗人的思路带领下的自行思考。
在这一方面《问刘十九》就要强太多,同时它第三句“晚来天欲雪”,虽然没有颜色明写,但是“晚”的黑、“雪”的白,都是日常意象,和前面两句的“红”、“绿”做出了巨大的颜色反差,让围炉夜话、煮酒对饮的画面更加温暖,让人向往。
注意“晚来天欲雪”和“池畔欲秋凉”的区别,晚来天欲雪增加了刘十九来喝酒的难度,是末句提问的基础,说明白居易想他来,希望他能克服困难;而池畔欲秋凉是写东邻来了之后能和我一起看到的景色,当然也希望他来共享,但是来的过程就没有难度。没有难度,就没有对刘十九的那种渴望,情感的积累就要低一层次。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