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疏雨』兴儒学,士大夫的春天到了?实质是奴役手段,朱元璋建学校( 二 )
由此可见 , 尊孔子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治国理念 , 端正治国思想 。
孔子的道最吸引朱元璋的部分并不是“学而时习之”而是华夷秩序、文明智愚 ,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伦理 , 朱元璋祭祀控制只不过是借助孔子的道统来大力发展社会秩序 , 君王权威 。 就好像宋濂说的“我之所以学习孔子 , 其道则仁、义、礼、智、信也;其伦则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也 。 其事易知且易行也 , 能行之则身可修也 , 家可齐也 , 国可治也 , 天下可平也 , 我所愿则学孔子也 。 ”
由此可见 , 恢复孔子的祭祀 , 尊崇孔子 , 只不过是要他的治国方式而已 。
文章图片
3 , 大力修建学校 , 以教化驯服
学校是价值观最容易渗透和改变的地方 , 只需要有人引导 , 学校就可以成为一个“驯服”的场所 , 所以在洪武十三年 , 朱元璋就下令要在天下广盖学校 , 他的借口是“学校之教 , 至元其弊极矣 。 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 , 混为夷狄上下之间 , 波颓风靡 , 故学校之设 , 名存实亡……治国之要 , 教化为先;教化之道 , 学校为本 。 ”表面上说是为了区别夷狄、恢复汉族思维 , 但是还不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服务 。
修建学校的政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在地方开枝散叶 , 中央到地方的意识形态从所未有的统一 , 民间迅速掀起了上学热 , 朱元璋的理学为核心的驯化政策正在从娃娃抓起 , 杨士奇也说:“学校的作用及其的大 , 民学了就知道礼仪 , 教道行 , 民知务德 , 斯风俗可厚 , 人材可兴 , 而治效可得 。 ”但是他也没想到 , 这其实也是掉入了洪武皇帝的陷阱了 。
文章图片
小结:
总而言之 , 朱元璋很顺利的将理学重新塑造 , 并且将其推广到了全国 , 他所要散发的就是理学中尊崇君王的那一套 , 他要绝对的服从 , 从兴儒家、理学到建学校 , 唯恐“君臣父子”的思想不够渗透 。 从表面上看 , 士大夫们的地位越来越高 , 明朝的科举考试万人空巷 , 极其难考 , 人数众多 , 人人都想去做官 , 但是恰恰就掉入了朱元璋的陷阱 。 而朱元璋在洗脑洗的差不多后 , 露出来本来“奴化臣子”的面目 。
文章图片
二 , 加强皇权 , 奴化臣下是太祖真正的目的
1 , 奴役强逼士大夫入仕
上文说到 , 朱元璋重视儒学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儒学 , 而是为了奴役士大夫而做出来的表象 。 建国之初 , 朱元璋召集了一大批儒学的人才 , 里面有宋濂、刘基、章溢等儒士入礼贤馆 , 讲的很好听 , 叫做研究儒学 , 但是朱元璋征召这些儒士实在有种“搜罗”的意味 。
【『梧桐疏雨』兴儒学,士大夫的春天到了?实质是奴役手段,朱元璋建学校】在求贤令的最初几年 , 朱元璋下令相关部门在民间搜罗儒学的大家 , 把他们召集到朝廷里面 , 好好的供养了起来 , 但是他们的自由却受到了限制 , 这样的政策像极了牢笼政策 , 网罗天下名士 , 还征山林遗逸之士十六人共其事 , 正为牢笼诸贤设耳 。
被征召的名士们真以为自己春天到来 , 起初天天给朱元璋讲究儒家的治国道理 , 就好像宋濂被朱元璋尊为老师 , 宋濂一开始也是尽心尽力地教导朱元璋儒家的道理 , 但是慢慢地朱元璋就反感这些老是对自己指手画脚 , 并且动不动就上谏的儒士 , 这也表现了朱元璋的矛盾心里 , 一方面要用到儒士来治国理政 , 另一方面十分厌恶他们言论批评朝政 。
在朱元璋征召、任用儒士的过程中带有非常多的强迫色彩 ,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科”的创立无疑是加速了朱元璋本来面目的暴露 , 再到后来儒士们渐渐看透了朱元璋“断趾不仕”现象的频频出现 , 士大夫们才逐渐认识到儒学造诣高是会逐渐失去自由 , 成为朱明王朝的奴仆 。
- 梧桐说历史百战不殆,奈何早早离去,为后人所叹息,霍去病:少年将军
- 梧桐说历史只因一时误判形势,导致错失良机,晋文公本可以更早地成就霸业
- 梧桐树边羽可我们常常只看到他一面,盛唐诗宗:多元化诗人第一位
- 「子彧书生」独尊儒术”,看董仲舒如何发展儒学,扬儒学之风,“罢黜百家
- 『勾陈文史』灭人欲”,传统儒学是如何演变的?,“九世之仇可复”到“存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