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太极拳的腰与中和之道

【「太极拳」太极拳的腰与中和之道】太极拳是用腰运动的武术运动 , 拳谚说“八卦步、太极腰” ,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太极拳运动的特殊规律 , 同时也符合“中和”之道 。
「太极拳」太极拳的腰与中和之道
文章插图
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冯志强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入门》中说:“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 , 不偏不倚 , 无过无不及 , 拳虽小道 , 即本于太极正道 。 无论于内于外 , 于神于形 , 于体于用 , 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 , 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 , 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 , 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 , 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 , 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这里的“中”即中正不偏 , 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 , 自顶而踵上下一线 。 “中正”又是全身的中正 , 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 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 , 对全身的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 , 以及能否使劲力达到肢体各部分起着重要作用 。
更有太极名家把练太极拳生动地比作“舞龙灯” , 腰部为龙头 , 其他关节依次慢慢随舞 。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 , 腰是人体中轴 , 腰一动 , 则全身无有不动 , 周身骨节依次排开 , 节节贯穿 , 四肢在腰的带动下进行圆、匀、轻、沉、稳的运动 , 这样就能充分地、有规律地调动内气 , 使之充盈而达于四梢 。 每练太极之时 , 就能感到全身如蚂蚁爬、手指肚有胀满感 , 这便是气贯四肢的体验 。
太极拳的用力方式更为特殊 , 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伸手去提一壶水 , 本能习惯是手部先动 , 然后肘、肩关节后动带动身体前倾 , 再直起身体 , 提起水壶 , 这时的注意点是在水壶上 。 而在练太极拳时 , 则是和上述用力方法相反 , 思想要放在身内 , 手伸出去时要腰部先动 , 然后按肩、肘、腕、手指的先后顺序动 , 而不是手部先动 。 这就是所谓的“主宰在腰”、“力由脊发” , 实际上就是用腰去带动手足 , 这样运动的结果 , 正如太极拳名家周稔丰先生比喻的那样 , 腰脊为中轴 , 就好像车轴或门窗的轴 , 虽然动作幅度很小 , 但车轮和门扇转动的幅度却很大 , 这样就可以发挥门扇的转动而产生的惯性作用力 , 提高发力的速度 , 同时也可以达到“彼不动 , 己不动 , 彼微动 , 己先动”的后发先至的功用 , 再加上两脚不断灵活调整重心 , 就能做到引进落空、避实击虚、以小胜大、以柔克刚的技击效果 。
「太极拳」太极拳的腰与中和之道
文章插图
总之 , 太极拳运动的“中和” , 是以人体之“中”的腰脊为中轴的“中和” 。 “中”是宇宙万物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途径 , “得中”就意味着万物处于一种最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 意味着事物处于最佳有序状态中 。 而“和”则是温和、和谐、平和 , 寓指天地万物是有机统一整体 , 和谐才能获得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 。 “中”与“和”放在一起 , 体现在太极拳的动作中 , 实际上就是动态的和谐 。 正如太极拳论所描述的:“神穆穆 , 貌皇皇 , 气象浑沦 , 无形迹可拟 , 如神龙变化 , 泯然声臭俱无 , 成于无迹 , 又如鸢飞鱼跃风吹杨柳 。 ”在运动过程中 , 在中和原则的指导下 , 当行则行 , 当止则止 , 动急则急应 , 动缓则缓随 , 丝毫不用拙力 , 刚柔俱泯 , 纯以一片神行 。 若能达到这一境界 , 则太极之旨趣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