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周武王长子的年龄,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说武王传位周公旦

周武王去世时 , 长子姬诵(周成王)年纪还小 , 《史记》中说他还在“襁褓之中” , 《礼记》中说他“幼弱” , 由于当时天下未定 , 局势变幻莫测 , 周公旦“恐诸侯叛周” , 于是行摄政之事 。 在儒家叙事中 , 天子幼小、局面复杂、周公摄政 , 就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因果逻辑关系 , 由此说明周公并非贪权 , 而是为国负重前行 , 不得已而摄政 。
综合《史记》与《礼记》的记载 , 当时姬诵年龄应该在5岁左右 , 还没有正常行为能力 , 周公摄政自然说得过去 。 不过 , 这种说法有一个明显漏洞:周文王死后十一年武王伐纣 , 说明姬诵在他死后才出生 , 那么周文王为何传位给没有子嗣的姬发?
其实 , 从战国竹简、西周禽簋等文献来看 , 当时姬诵年龄或许不大 , 但绝非《史记》记载的“襁褓之中”那么小 。 更为重要的是 , 通过对姬诵年龄的判断 , 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武王遗言传位周公的谜团 。
【爱历史】周武王长子的年龄,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说武王传位周公旦
文章图片
本世纪初 , 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 , 其中一篇文章叫《系年》 , 记载了诸多周代重大事件 , 不少内容在填补历史空白之余 , 也推翻了史书记载 , 比如姬诵的年龄问题 。
《清华简·系年》:“成王践伐商邑 , 杀彔子耿(武庚) , 飞廉(秦赵祖先)东逃于商盖氏 , 成王伐商盖 , 杀飞廉 , 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 , 以御奴且之戎 , 是秦之先 , 世作周卫 。 ”
【爱历史】周武王长子的年龄,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说武王传位周公旦】无独有偶 , 古人挖出的西周禽簋 , 其铭文也记载了周成王亲征伐商:“王伐盖(奄)侯 , 周公谋 , 禽祝(祈祷) , 禽有振祝 , 王赐金百鋢 , 禽用作尊彞 。 ”显然 , 其中的“王”只可能是周成王姬诵 , 而不是周公旦 。
武王伐纣后 , 让殷人在朝歌自治 , 管理者是纣王之子武庚 , 但派了三弟管叔等三人监视殷人 , 防止他们造反 。 武王去世后 , 不满于周公摄政 , 管叔认为兄终弟及 , 要摄政的话也应该轮到他 , 于是与武庚勾结造反 , 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
在这种情况下 , 周王朝出兵平叛 , 史书记载的是“周公东征” , 但《系年》与《禽簋》记载的却是“成王践伐商邑”、“成王伐商盖” , 周成王亲征讨伐商人残余势力 。
【爱历史】周武王长子的年龄,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说武王传位周公旦
文章图片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 , 一年救乱 , 二年伐殷 , 三年践奄 , 四年建侯卫 , 五年营成周 , 六年制礼作乐 , 七年致政成王 。 ”武王去世一到两年后周公东征 , 因此以史书记载来看 , 周成王姬诵的年龄依然还小 。
但在3000年前 , 当时交通条件非常恶劣 , 又处于激烈的战争状态 , 周公旦让年幼的姬诵长途跋涉亲征 , 可能不是给他送功劳 , 而是要谋杀姬诵 。 然而根据史书对周公的描述 , 他又不可能谋杀姬诵 。 因此 ,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姬诵年龄已经不小了 , 应该已经成年 , 乃至已有20余岁 , 所以才会长途跋涉的亲征 。
其实 , 以周武王的年龄来看 , 姬诵在20岁左右比较符合常理 。 南北朝陶景弘在《真诰》中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四十五” , 这是最早的、最合理的周武王年龄记载 。 三监之乱时 , 如果姬诵还是幼童的话 , 那么周武王就是在40岁之后连生五个儿子 , 之前只有一个女儿;如果姬诵年龄有20余岁 , 那么周武王在25岁左右时生下姬诵 , 之后又生了四个儿子.......显然 , 后一种更符合常理 。
【爱历史】周武王长子的年龄,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说武王传位周公旦
文章图片
如果姬诵年龄较大的话 , 自然就有一定处理政务的能力 , 需要辅政大臣而不是摄政大臣 , 这就与周公摄政的根本原因相悖 。 由此推断的话 , 可以得到很多阴谋论 , 首当其冲的是周公旦野心勃勃 , 通过阴谋诡计把侄子给架空了 。
但古今史书对周公摄政一致赞扬 , 姬诵对周公也是非常尊敬 , 因此周公似乎并非政治野心家 。 既然如此 , 在姬诵年龄并不小的情况下 , 周公旦为何会摄政、且没有遭到什么反对呢?其实 , 周武王去世时传位的不是姬诵 , 而是周公旦 。
《逸周书·度邑》记载:周武王对周公旦说:“乃今我兄弟相后.......”叔旦恐 , 泣涕其手 。
周武王考虑到局势复杂 , 姬诵年纪还轻 , 难以把控局面 , 于是传位给了周公旦 , “兄弟相后”就是这个意思 。 由于有周武王的遗命 , 所以姜子牙、召公奭等政治强人都没有反对周公旦 , 否则无论周公摄政的理由多么高尚 , 估计其他政治强人都不会愿意周公大权独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