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误购买进口葡萄酒四大误区

商务宴饮葡萄酒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人在选购葡萄酒时没有章法,殊不知进口葡萄酒也存在着很多的等级和优劣 。今天小编就以进口葡萄酒给大家详解一下购买时的四大误区 。
勘误购买进口葡萄酒四大误区
【勘误购买进口葡萄酒四大误区】1.品牌误区
进口葡萄酒本是非常复杂的一类商品,人们在选择葡萄酒的时候,就会更加依赖脑子里少数能记住的几个不太拗口的头牌了 。很多消费者只要看到酒标上有Lafite,Beychevelle等字样或者Latour的小城堡Logo,就会感大增,买之而后快 。总体上,头牌酒可信度确实更高,但如果过分迷信,不加分析的话,头牌同样会“撞你的腰” 。比如,花同样的价钱是买一瓶Lafite的副牌酒还是买一瓶波尔多四级酒庄的酒,就变成一个依靠你个人口味和消费用途等因素来综合判断的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而不是单纯以牌子的大小来取舍的 。
2.年份误区
1969,1975,1982,1997,2000,2005……下一个传奇年份何时出现?所谓好年份,主要就是当年的天气适合葡萄的生长和收成,从而为酿造完美的葡萄酒打下基础,年份对于葡萄酒来说至关重要 。可是,世界如此之大,任何两个产区的气候怎么能一样?比如1985年,法国炎热的气候使得葡萄成熟度非常高,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年份,而同年的加州,收获时节的大雨彻底浇灭了酒厂的雄心壮志,但也有预见性的酒厂,如KendallJackson将收成时间提前,同样收获了一个好年份,所以1985年算不算是好年份呢?可见,单凭年份选酒是很有风险的,较好是找到好年份的酒后,再考量一下当年酒厂的收成情况,特别是买高价酒的时候 。
3.价格误区
“一分钱一分货”的传统观念也会影响着葡萄酒消费者 。从品质上说,这些高价酒大多是,问题是你乐不乐意为其中的附加值买单 。目前,高价酒已经成为品位和身份的象征了,大部分高价酒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但这种酒之外的享受是需要你买单的 。曾经有个简单的测试,把一瓶高价酒和其他普通酒放在一起让十几个一般消费者盲品,结果只有两人发现了高价酒的卓尔不群,可见对于普通自用消费者来说,性价比应该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
4.产地误区
曾几何时,法国就是葡萄酒的代名词,随着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意大利、西班牙也属于葡萄酒的传统产区,酿酒史和葡萄酒的品质可以和法国分庭抗礼,而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后起之秀也能酿出高质量的葡萄酒,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 。况且,葡萄酒生产也有了化的趋势,一瓶葡萄酒,可能是用美国当地的黑品乐葡萄,酿酒师是从勃艮第请来的,而设备是德国造的 。特别是一些大的葡萄酒生产商,购买了酒庄实行本地化生产 。